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中国经济通缩压力增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1日 10:45 和讯网-《财经》杂志

  大行研究

  中国经济通缩压力增大

  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 谢国忠

  2005年11月

  中国经济增长正在逐步减速。虽然充足的流动性压低了利率,瓶颈产业的在建项目和新项目得到融资,但是过剩的产能压缩了利润空间,从而抑制了投资需求。

  从能源消费、出口、贸易盈余等指标来看,2005年经济增长很可能比2004年减慢了20%-30%。这一过程在2006年还将继续。未来几个月内,通货紧缩的压力将会变强。我们预计,2006年生产价格指数(PPI)会降为负值,消费价格指数(CPI)到2007年也将为负。

  在中国,通货紧缩压力并非来自收紧的货币政策。与此相反,如货币政策紧缩,产能的增长速度就会得到限制,从而降低通缩压力;而压低利率会刺激产能的扩张,最终导致更大的通缩压力。中国通缩压力来源是居高不下的储蓄率。在很大程度上,这要归因于20世纪50-60年代和80-90年代的“婴儿潮”。经济过热与其导致的收入再分配,也促成了储蓄率高涨。

  要解决通缩压力问题,一个权宜之计是扩大贸易余额,这是中国正在做的。而长远的方案是降低储蓄。这需要政府将国有资产以某种方式还之于民,降低投资在公共开支中所占的比例;此外,养老、医疗和教育体系改革也必不可少。

  宏观

  全球增长趋缓

  世界银行《2006年全球经济展望》

  2005年11月16日

  2005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将从2004年的6.8%减缓至5.9%,到2006年将减至5.7%。但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速度仍将超过发达经济体一倍以上。后者的经济增长速度,在2005年和2006年将从2004年的3.1%减缓至2.5%左右。

  高油价、产能约束和利率的逐渐攀升,都是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未来面临的风险之一是石油供应可能中断,这会导致油价进一步高涨,使未来数年的全球GDP减少1.5%。第二个不确定因素是持续存在的全球不平衡,以及高收入国家的巨额公共债务。这可能导致长期利率以远超过预期的速度攀升,给增长前景蒙上阴影。

  过去30年,全球移民保持了高速增长。目前全世界移民人数已接近2亿。他们的生产力和收入(尤其汇款)是推动经济增长、消除贫困的重要力量。移民对发展中国家居民的好处远超过对发达国家居民的好处,可与全球商品贸易改革相媲美。发展中国家应寻求与本国移民的目的地国家达成协议,改善移民条件,而不应把移民视为对输出国经济发展的替代。因为归根结底,发展取决于良好的国内经济政策。

  政策

  市场经济待“升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吴敬琏

  “市场经济‘升级’有赖于公民社会发展”

  《中国改革》2005年第11期

  当前中国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贫富差距悬殊,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增多。

  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允许各利益群体公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利益,党和政府则处于超脱的地位。这需要有一个制度安排,在发生矛盾的时候通过正常程序去解决。这样能照顾到全体人民的长远利益,从而维护公平、公正。现在有些政府部门变成了某种利益的代表,政府内部各部门各代表一种利益,这样就把政府陷于利益纠缠之中。所以,建立社群组织极其必要。

  市场经济正处于需要“升级”、“爬坡”的阶段,问题解决不好,可能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市场经济有很多矛盾没有解决好,出现了很多问题,并不是改革错了,而主要是市场经济没有实现必要的“升级”,或者“升级”没有到位。

  金融

  资本账户自由化四步走

  

北京大学
中国经济
研究中心(CCER)教授 施建淮

  “中国资本账户自由化的战略”

  CCER讨论稿 2005年11月23日

  随着经济的自由化和一体化,资本管制的存在意义和有效性越来越弱。中国应该遵循一套渐进的、能够不断校准的方案,来进一步推进资本账户自由化。应该优先进行的关键性改革包括:建立可持续的公共财政;使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具有活力;在利率自由化方面取得进展;使

汇率体制更富弹性;加强审慎规制和监管。

  资本账户自由化可以按照四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放宽直至取消对外直接投资限制,实现机构和公司进行国际证券投资的自由化;第二,取消除短期债务工具出售外的其他证券投资流入限制,逐步取消对初级证券发行的限制;第三,在流入和流出两个方向上,都取消对证券发行的限制,实现居民证券投资自由化,逐步放宽直至取消金融机构对外商业借款限制;第四,放宽国内非金融企业的对外商业贷款,取消所有其他限制,代之以审慎规则,最终实现中国资本账户的完全开放。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