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国家扶贫资金遭层层盘剥 贫穷成为一些人的资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1日 06:02 中国青年报

  尚德琪

  这几年,国家对农民实行粮食直补、全面取消农业税等等,农民不仅得到了真正的实惠,也得到了巨大的安慰。但与此同时,很多地方也存在着另外一种与之格格不入的现象———一位贫困县的县长说,国家扶贫资金从中央到省里,从省里到市里,层层扣掉一点,到了县里,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不仅如此,我还要追问一句:扶贫资金到了县上,就一定全部用于扶贫了吗?更进一步说,扶贫资金到了乡镇,就一定全部用于扶贫了吗?甚至可以这样问:扶贫资金到了村上,就一定全部用于扶贫了吗?

  这不是推理,在国家

审计署网站上,在各大媒体的报道中,各级地方政府和村组织挪用、挤占扶贫资金,已经不是个别现象。

  显然,扶贫资金被一些人当成了唐僧肉。换句话说,在一些人眼里,贫困反而成了一种“资源”。据说,有些贫困县虽然脱了贫,但仍然不愿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因为只要县前面的“贫困”两个字在,就可以获得一笔不菲的扶贫资金。而且,既然能“层层扣掉一点”,那么,不仅贫困县本身不愿意摘掉穷帽子,很可能,上一级也不愿意让“贫困县”的帽子被摘掉。

  生活在穷人比较集中的地方,本应该更了解穷人,更理解穷人,更同情穷人的处境。但令人遗憾的是,可能正因为与穷人长期相处,一些人却表现得更加麻木,更加陌生,更加无所谓。这不仅表现在“克扣”扶贫资金上,也表现在被克扣扶贫资金的“使用”上。有的用扶贫资金盖大楼,有的用扶贫资金买轿车,有的用扶贫资金填大吃大喝的窟窿,有的用扶贫资金堵乱发滥补的口子……

  对于穷人来说,扶贫资金更多的时候并不意味着“发展”,而是“救命”。所以,“克扣”扶贫资金,首先应该被看成是一个关于良心的问题,其次才应该被看成一个经济问题。

  对于扶贫对象而言,国家扶贫资金几乎等于“白拿”。既然是白拿,那么自身就不敢“太贪”。给一点是一点,一点不给也没有办法。正是这种弱势心理,造就了一个没有闸门的道德缺口。掌握扶贫资金的人,就很可能会以“施主”的身份出现,以高傲的姿态对待扶贫对象;另一方面,扶贫资金没有定点到户,直接受益者并不知道扶贫资金的流转方式,也没有质疑和发言的机会,“层层扣掉一点”可以出自一个县长、一个乡长之口,但却不可能出自一个农民之口,监督终端的缺失,必然使扶贫资金的使用进一步失控。

  说到这一点,另一个问题可能就浮出水面:在扶贫资金的使用上,能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贫穷是可怕的,如果持续时间足够长的话,就可能毁掉一个人、一个家庭的生活信心。国家对农民免税,不间断地扶贫,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永远不要让穷人失去信心。但是,有一点值得警惕:如果杜绝不了层层“克扣”扶贫资金的现象,那么穷人则可能对政府失去信心。

  这不仅是个穷人经济学的问题,也是个穷人心理学的问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