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明
如果“2005中国经济人物”只有一位,我提名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
先说标准问题。今年评选“中国经济人物”的标准是“创新、责任、影响力和推动力”,如果标准只剩一个单词,只有一个概念、一种业绩,应该保留哪一个呢?我的回答是“创新”。标准只有这一条,就能保证“人物质量”了,只要他在全中国范围内,比较所有“经济人物”,可以在“创新”一项上出类拔萃,他就是无可置疑的“人物”。
中央电视台的评选标准,把“创新”摆在了首位,并且在权重上比例最高。其实,将后面其他几个概念甩掉,只把“创新”加以界定、说明会更好。我们这个社会的经济活动、经济成果,极为匮乏的就是“创新”,而创新却是必不可缺的。
我发在《中国经济时报》和“凯迪网络”的《这几位在我眼里够“人物”》一文,几天内出现在各大网站上。文中,我推举了6位“候选人”,从网民回帖看反应,大家对我的建议和“提名”认同度很高。网友多有对文中所提及人士的简评,对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先生表示赞赏的帖子给我印象最深。有的网友还由此产生联想,严厉批评某些“寄生”的特大企业,也发人深省。
这是令我欣慰的。这说明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在普通民众中,已达成高度共识。似乎在过去只有进行“国际经济比较”的专家才明白的东西,如今已经普及到全民了。明了创新对经济结构、经济后劲、经济前景乃至民族前途之关系的人越来越多,一喜。
我是一个“公权批评者”,从未对“企业家”和发褒奖之辞,这次是破例了。想开了啊,批评是为了宣扬某种价值、某种主张,褒奖也同样可以有此效果么。我提名任正非的原因,首先是由于注意到了这位先生的“淡泊”。这位在《时代周刊》人物榜上有名的人物,居然在本公司资料和网站上不好找到。这个华为的宗旨极不远大,只是“利于社区”,连一般的小工厂在宗旨、目标方面也比华为牛呢。可是,华为的慈善救助事业规模不小,它所利于的“社区”也是“国际化”的。真正领略了名利意义,能够创造和运用财富而自然遵循“人文”的人,在少数富有人生智慧的、取得大成就的人中间是存在的,我想,61岁的任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吧。
通过传媒了解事物,往往真实度不强,而我在今年8月去过华为公司,在那里体会到了电视、电影表现手法的局限性。不见一个人影的仓库一时不停的转动着吞吐产品,大厅里一排排的服务器数不胜数——说是大厅、仓库并不准确,那其实是把广场和各种尖端设备装到豪华建筑里了。
华为的海外销售额在200亿美元以上,申请国内专利5000多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累计申请专利400多件。平时它有1万名员工从事研发工作,在美国、瑞典、印度和俄罗斯也设立了研究所。有90多个国家的市场上可见到华为公司的产品,有400多个基础电信运营商都采用了该公司的设备。在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上,华为公司已跻身全球第一阵营……这些资料我没理由不信。华为公司重复了当年思科、爱立信等全球化大公司的历程,而如今这些电信巨头已把华为视为“最危险”的竞争对手,这个现象其实比资料更有说服力。
十几年前我在一篇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章中曾说:“对国家来说,创造力是个反映民族精神、国民性格、国民素质、行政效能、社会环境的综合指标;国力对比,实际上是国民创造力量与质的对比,谁能最大限度地造就、激发国民创造力,谁就在国际竞争中处领先地位”。鸦片战争前,“大清国”经济总量超美超欧,但它不代表“先进的政治方向”和“先进经济的方向”,这个无法图新、创新的“国家”走向了覆灭。
一个在创新方面独领风骚的企业和它的领军人物,肯定是善待了它的员工、形成了公正、科学的激励机制的;肯定是抓住了重中之中做到了“以人为本”的。国家如此,则肯定是善待了国民,实现了社会公正。我们的中国,缺乏创新的问题,其实质是没抓住人这个“生产力”的决定要素和服务对象啊!
顺便提醒一下任先生:你应该允许你的公司人员出来竞选。无论你取得了多大成就,尽管你对什么名头都不在乎,但不该冷了支持者的心——这次是有民间选票的一次评选,所以我这里特指的是难有机会表达的“民心”。记得华为的公关人员很有素养,但我看到的都是面对“领导”和“贵客”时的表现。借此机会,检验一下“对老百姓的公关能力”如何?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