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华南新闻:北京的哥不再是政治评论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30日 10:42 人民网-华南新闻 | |||||||||
本地司机忙生活 外地司机忙认路 叶鹏飞 北京“的哥”都是政治评论员,这在许多国人心目中几乎是“定论”。
其实这也不奇怪,生活在首善之都,北京人一般对中外政治议题都比较熟悉,而整天收听电台广播,又爱与乘客聊天的“的哥”,又比一般人更喜欢评论中外古今。然而,随着生活压力的加大,“政治评论员”的美誉最近似乎越来越难以同北京“的哥”沾上边。 被问到是否还与乘客聊政治,开夜班车的蔡师傅说:“乘客爱聊也能聊。但现在人都没那份心思。” 商业化的激烈竞争,亲戚、朋友、同学、邻居之间的攀比,都让北京人在提升自己物质生活的跑道上,背负着越来越重的心理压力。与其他北京市民一样,“的哥”也面临竞争所带来的生活压力,北京市有将近300家出租车公司,一共有6.8万辆出租车,司机总数10万人。 乘客不再关心政治,司机也一样缺乏兴趣。蔡师傅说,房贷、儿女教育、生活费增加,要烦恼的事情太多了,同行之间见面也都少谈政治。 司机“成分”的改变也是造成“政治热”退烧的另一个原因。冗长的工作时间和微薄的收入,使“的哥”不再是一份理想的职业,北京本地人也选择不开出租车。 20年前中国汽车数量还不多的时候,北京“的哥”还曾经是空中小姐结婚对象的理想人选,因为他们还能算得上是“有车阶级”。 如今,长时间的工作和缺乏休息,让“的哥”也出现“过劳死”的现象,开车猝死的悲剧时有所闻。随着年老的司机退休,中年的转行开时间比较自由的“黑车”,加上当地的年轻人都没有意愿,空出来的劳动市场因而被外地来的农民所填补。对他们来说,每月2000元到3000元在家乡还是非常可观的收入。北京市700平方公里的大小胡同,对这些新的“北京的哥”就是一座大迷宫,担心被乘客责骂,忙着熟悉路线的他们,根本没有那么多闲情聊天。 此外,他们在农村成长,背景相对单纯,知识面和口才都无法与“地道”的北京“的哥”相比,自然也就不能像后者一样,对政治问题侃侃而谈了。 《华南新闻》 (2005年11月30日 第二版)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