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难以持久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30日 09:46 21世纪经济报道 | |||||||||
特约评论员 梅新育 继10月31日发布2005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之后,国家外汇管理局于11月27日发布了中国第一份国际收支报告——《2005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此后将每半年定期发布。
该《报告》问世首先显示出了中国政务公开的进步和宏观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此前,我国国际收支统计数据公开化已经迈出了两大步,第一步是从1985年开始按年度发布《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第二步是从2001年开始按半年度发布《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以上两个步骤都对引导市场主体形成合理预期发挥过积极作用。然而,国际收支平衡表毕竟专业性较强,由于缺乏来自权威部门的全面阐释,对国际收支统计数据的某些以讹传讹的说法得以一度广为流传;而且,单纯的国际收支统计数据也并不足以显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 而鉴于中国国际收支规模连年快速增长,1982—2004年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年均增长31.6%,由540亿美元升至1.91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由19%升至115%;2005年上半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进一步达到1.1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5.3%,占GDP的139%,国际收支交易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特征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国家外汇管理局开始定期发布《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无疑有助于社会公众全面、正确理解中国国际收支形势,形成合理预期,并昭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 就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本身而言,其最典型特征莫过于延续了多年以来的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格局。与大多数仍然苦于资本和外汇“两缺口”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较早就脱离了上述“两缺口”的羁绊。今年上半年的“双顺差”格局总体上更有进一步加剧之势,各个统计项目的顺差几乎是全面增长:经常项目顺差673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383亿美元。在经常项目中,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服务贸易逆差出现了近5年来的首次下降,收益项目因境外资产规模扩大而从逆差转为顺差,经常转移项目顺差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也在6月末达到了7110亿美元。 无疑,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和庞大的外汇储备资产有其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不仅在内需短期内难以全面启动的情况下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拉动力量,而且大大增强了我国经济抵御外来冲击的能力。从经常项目收支看,我国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达673亿美元;从进口支付能力看,我国外汇储备相当于14.3个月进口额,堪称充裕;从债务偿付能力看,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例为503.2%,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00%的警戒线;偿债率为2.1%,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5%的警戒线。尽管1990年代以来国际货币/金融危机频繁爆发,以至于巴里·艾森格林(Barry Eichengreen)和迈克尔·博多(Michael Bordo)2001年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现在随机挑出的一个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概率都比1973年大1倍。但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完全可以无需担心发生国际收支危机。 尽管如此,“双顺差”格局毕竟加剧了中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经贸争端,“经常项目顺差转化为外汇储备资产+大规模外商直接投资内流”的组合本质上也不过是中国用海外低收益资产替换了国内高收益资产,中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收益代价。在全球经济失衡的背景下,这种格局难以长久持续,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尤其是国内消费需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国际收支走向基本平衡,将是我国国际收支交易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