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慈善凭啥拿美国来比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9日 08:11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彭兴庭

  “微笑列车”的发起人、董事长王嘉廉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慈善行为与富裕程度无关!一个穷人捐一块钱是慈善,一个富人捐10亿美元也是慈善行为。慈善,似乎是没有贫富之分的。

  对于慈善,不管是官方还是非官方,老爱拿中国与美国比一比。报道称,2003年美国人均私人捐款828.7美元,中国和美国人均慈善捐款相比为1∶7300。美国的人均收入是中国人的38倍。这样的比较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人“为富不仁”,中国企业家不懂“散财之道”。

  其实,这根本就不具可比性。作为理性人,一个乞丐是绝对不会施舍的;相同的道理,也只有充分盈余的人才会有能力在经济上去帮助别人。100块钱,对于一个美国人和一个中国人来说,它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一个家产只有100块钱的穷人,如果他能捐出1%,他就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而一个有400多亿美元的全球首富,即使捐出了一半,谁敢说他就一定比那个穷人更有爱心呢?

  中国现在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社会总财富盈余并不多。在此条件下去拿美国,拿比尔·盖茨来比较,是不切实际的。欧美国家的慈善机构并不是一开始就有,也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现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兴起,才是慈善的最初源动力。众所周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兴起,使得美国经济一跃成为世界经济最强大的国家,并且迅速产生了卡内基、洛克菲勒、塞奇、洛克尼斯等垄断资本家。其间,正是他们,开创了慈善基金这一新兴的行业。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过一个的“需要层次论”,这个著名的理论如今已是管理学的理论基础。马斯洛将需要划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级“需要”是有前后次序的,只有当排在前面的那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才能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

  慈善,是对他人的同情和关怀。在一个人的温饱尚存问题的时候,是无法企及的。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笔下的同情有两种,一种是看到别人不幸后的本能反应,但于事无补;另一种是伴随着冷静与理智的同情,有帮助的方法,有行动上的反应,有贯彻的毅力,还有持久的耐性。我们需要的显然是后一种同情,但是,那需要的不仅是一颗同情心,还需要充分的资源。

  要使我们社会的慈善行为最大化,除了制度和法律方面的考量之外,国家最重要的是鼓励个人创富,只有把“

蛋糕”做大之后,社会总福利才存在最大化的基础。离开国家的基本国情、历史变迁和社会沿革,去讨论慈善问题,只会变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最终偏离真正的价值取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11月29日 第八版)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