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中国经济出现学家荒 没几个大腕真懂中国经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 10:18 中国新闻网

  “学家荒”、“教育荒”将导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贫血与短视。急功近利的“自杀式GDP增长”,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背道而驰。中国必须加大教育的良性投入(绝非产业化),必须下苦功培养造就大批名副其实的“师”与“士”。

  最近经济界最热门话题,是“学家荒”。导火线是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的技惊四座之语。第二波是《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
一项调查:对丁氏“5个说”,83%公众表示“支持”,近10%的人表示“不好说”,8.3%的人表示“反对”。第三波是诺奖得主、“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中国没有一流经济系”的直言。一时间,国内长期受宠的经济学大腕们心里极不受用,似乎香港名流、外国泰斗为中国经济抹了黑,也引起舆论界一片哗然。

  香港学者跟谁过不去?

  笔者以为,中国到底有几个真正的经济学家,并非问题要害。真正值得关注的,是改革开放27年中,我们的经济学家真正为政府决策、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出了多少“好主意”?起了多少“好作用”?

  “香港冲击波”源于“郎顾之争”。去年8月10日,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在

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首次公开指责格林柯尔董事局主席顾维军在“国退民进”过程中席卷国有资产,强烈叫停以“民营化为导向”、以“MBO为手段”的国企产权改革。一周后,顾维军向香港高等法院起诉,指控郎氏“诽谤罪”,掀起“郎顾之争”轩然大波。郎氏还曾撰文抨击海尔集团“曲线MBO,实为管理层侵吞国资之举”,又把“经济学家”、“企改”同“国资流失”联系起来,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郎氏观点涉及“国企改革还要不要深化?”“国企改革是否走向权贵私有化?”等深层敏感问题,必然引发不同立场、观点的大冲突。不仅“倒郎派”、“挺郎派”势不两立,而且爆出了改革开放以来最激烈的社会大争论。此争本以顾维军被捕告一段落。谁知风波又起,上月,香港科技大学丁教授再次“发难”,居然发出“5个说”,再次引起社会大哗。

  笔者听到过议论,质问“香港学者跟谁过不去?”“怎么跟内地经济学家没完没了?”公平说,郎、丁等香港学者并非跟内地哪个人过不去,而是跟内地经济的“学家荒”过不去。他们的勇敢言行受到国人广泛赞扬。

  蒙氏“两点论”的要害

  蒙代尔的两点论是“评判一个经济学家是否合格有两点很关键,第一,他对经济到底了解多少?第二,是否有创造力?”按蒙氏标准衡量我们的经济学家,到底有多少人真正了解

中国经济?到底有多少创造力?真可谓一针见血。笔者历来不屑动辄以洋人为标准,但并不反对“以洋为镜,可以知好歹”。蒙氏不客气地对丁学良“5个说”表示“的确如此”,并认为“中国名牌大学不下10所……但没有一家名牌大学的经济系能跻身哈佛、耶鲁、斯坦福、剑桥、牛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没有好的教育培训环境是不可能产生经济学家的。”对蒙代尔上述言论,不必当作“圣经”,但可以“为镜”。蒙氏没有“外交辞令”,没有顾中国人脸面,而是以一个经济学家的身份和良知就事论事。正因如此,其言也许可鉴。

  “师”与“士”不可误国误民

  笔者以为,蒙氏此番言论,对于历来以洋尺为标准,唯洋人马首是瞻的“家”们是一次不小的精神打击。特别是举出“家”们奉为“圣殿”的哈佛、耶鲁等“洋学院”,更令“家”们赧颜。蒙氏“两点论”的要害,在于指出中国经济学家的致命痛处:那么多经济学大腕,有几个真懂中国经济?有几个具备解决中国经济社会问题的创造力?又有几个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出了大智慧的点子?不客气说,不光是经济界,在诸多其它学科领域,大本大本的著述满天飞,有几本能真正说明白中国的事?有几本能说出真正有用的招?太多的“大部头”,不是翻“洋腔”就是攥“洋料”,用“言必称哈佛”之类唬人,拉大旗做虎皮。缺实事求是之意,多哗众取钱之心,着实令国人倒尽胃口。

  有学者说,同中国经济增长极不和谐的现象是,钱多了,“家”少了。丁氏有经济学家“5个说”,法学界还有“一个也没有说”,马克思主义研究还有“人才负说”……国人痛感经济爆发(户)化,文化沙漠化,礼乐崩坏化,文明断裂化的“四化危机”。

  中国成倍增长的“师”(博、硕导)和“士”(博、硕士),名副其实的比例到底多大?笔者不敢说没有相当的有用之才,更不敢说没有凤毛麟角,但“博士还不如文革前的本科生”(一位洋诺奖得主语),“国内有的经济学家连在国际上最好的50个经济学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丁学良语)。如果算“刻薄”话,那么“中国大学拥有一流生源却培养出众多二流,甚至不入流的毕业生”(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语),或者“我和林毅夫是三五流,张维迎是九流,大多数人都不入流”(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邹恒甫语)等评价,算不算“客观”之语呢?

  笔者以为,“学家荒”、“教育荒”将导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贫血与短视。急功近利的“自杀式GDP增长”,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背道而驰。中国必须加大教育的良性投入(绝非产业化),必须下苦功培养造就大批名副其实的“师”与“士”。

  笔者认为关键有三点:一定要会搞中国经济学,不可简单与西方经济学“接轨”;一定要创新特别是“引进吸收后的再创新”,不可平庸于“拿来主义”;一定要恪守“学家”风范,不可“量钱裁学”。否则,再多的“师”与“士”,也难免误国误民。

  (来源:香港大公报,作者:陈群)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02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