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中国经济周刊:警惕反发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 10:18 中国经济周刊

  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11月15日对外通报了7起破坏自然保护区的典型违法案件,并表示,将坚决依法查处破坏自然保护区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分析一下这七起案例,不难发现,要么是垦地种经济作物,要么是建设水电站,要么是促进旅游,要么是开矿,要么是修路,基本上都是为了当地所谓的“经济发展”,将人类生存与自然生态割裂开来。

  即使撇开这些本来都是“自然保护区”不说,就是非自然保护区,是不是就可以随便以“发展经济”类的名义进行破坏了呢?显然,谁都不会选择说“可以破坏”。但在现实中,为了局部的短期的经济利益,“可以破坏”的行为却经常在发生。

  “先发展后治理”的逻辑实际上是个形而上学的东西。一方面,我们丧失掉了后发优势,无非重复人家的老路,很难超越先行者;一方面,这种发展究竟是不是哲学意义上真正的发展,值得商榷,甚至不如说是“先增长后治理”。问题是,很多被破坏的原生态的东西还能治理恢复原貌吗?

  似乎到目前为止,没有人为我们的经济增长付出的前期成本和后期代价作出一个准确科学的统计。前者可以和已经公开的数字早已让我们汗颜,而更令人不安的是后期的代价在短时间内还无法测算。

  经环保总局测算,在“十一五”期间,全社会环保投资预计达到13750亿元,约占同期GDP的1.6%(同期GDP总量约为85万亿元),将比“十五”期间翻一番。其中,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约2100亿元,这恐怕可以算作是直接付出的环保资金成本。

  尽管无法测算,但残酷的现实在暗示,大自然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这个代价更大。癌症村的出现,

禽流感的泛滥,SARS等新
病毒
的产生,等等。假如真的测算出来,我们的所谓的经济增长付出的整体成本远远超过增长的量,这还能不能叫做增长?更遑论发展?

  从经济学的自身概念出发,就是如何用最廉价的成本获取最实惠的效用。而我们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超越了经济的本义,与发展的本义就偏离得更远。如果成本高于效益,这实际上是一种“反发展现象”。

  反发展,很多时候是貌似发展,但仔细测算一下,是一种很不划算的数据上增长,因为我们依赖的是大量的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

能源,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创造的经济效益最终还没有和难以惠及到劳动者和大多数人身上。这样的所谓“发展”既不是发展,也不是我们要追求的“发展”,而是我们要反对的“发展”。

  环保总局“十五”项目的中期评估结果显示,截至2002年末,“十五”期间全国重点环保工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643亿元,投资完成率仅27.97%。近两年投资虽然有较大的增加,但到今年底,投资完成率也很难超过70%。可见,仅从环保投资的角度看,我们反“反发展”的任务仍任重道远。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07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