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现代农业建设的纲与目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7日 18:06 21世纪经济报道

  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司长  黄守宏

  十六大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十六届五中全会又强调,要进一步更新发展理念,创新经营机制,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一、建设现代农业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制约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约束增强、消费需求增加的双重压力,面临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才能满足社会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现代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对应,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使用现代生产工具、全过程实行现代管理为特征的发达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经营农业,用现代管理理念指导农业,用现代科学知识武装农民,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提高农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三、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任务。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在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更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产出率。要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加速农业由主要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效益、由依靠劳动和资源投入为主向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素质的根本转变。加强农业科研攻关,争取在农业发展的重大和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国家推广机构和其他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推广增产增效的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建立与农业产业带相适应的跨区域、专业性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

  2.加强农业设施建设。重点是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二是加强农产品加工、储运、流通设施建设,建立高效便捷的农产品流通网络。三是加强农业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七大农业体系建设。

  3.调整农业结构。要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农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进军。要继续调整农业区域布局。加快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实施重点区域动物疫病应急防治工程,切实做好高致病性

禽流感等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促进畜牧业发展。加强农业标准
化工
作,完善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及质量认证体系,加快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

  4.大力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有效载体。重点是三个方面,一是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对农民的带动能力。实践证明,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将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物质装备、生产技术等要素导入农业领域,是提高农业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资产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经营规模和整体素质。二是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必须将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要以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为纽带,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方针,组建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合作社明晰的产权机制、有效的利益机制、灵活的经营机制、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三是积极探索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建立契约基地、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和稳定的产销关系,实现“双赢”发展。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中介桥梁作用,提高农民的市场谈判地位。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努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同时,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杠杆,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