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中国经济学家操守问题成舆论关注焦点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4日 16:49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11月24日电 (记者 徐兴堂、徐博)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日渐活跃的经济学家们,最近突然发现自己处在了风口浪尖上——各类媒体连篇累牍,就中国经济学家的操守问题展开争论。 掀起这次全国大争论的是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他在接受《中华工商时报》采访时称“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并批评国内经济学家一心为利益集团代言。
“这种说法毫无意义。”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知名经济学者易宪容说。“媒体应该关注更为重要的问题,而不是对此进行炒作。” “这是典型的中国的文人相轻之争,和经济学的研究看似没有任何关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希光说。“物理学家、数学家从来没有这样的争论。” 尽管很多中国经济学家对此保持缄默并拒绝接受记者的采访,但国内民众反应强烈,有关中国经济学家公信力的争论塞满了国内的报纸和门户网站,评判中国经济学家在改革过程的功劳与责任以及经济学家与利益集团之间的暧昧与联系。 在11月7日《中国青年报》的一项专题调查中,83%的被调查者支持丁学良的“不超过5个”说,近10%的受访者表示“说不好”,仅有8.3%的受访者明确反对丁学良的观点。 “中国正在进行着一场史无前例的改革。”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说。“人们期望能够找到一种‘永恒的真理’,于是把希望寄托于经济学家,期望他们为改革指明方向,让大家都富裕起来。” “但实际上,很多人的状况并不尽如人意,有些甚至成了改革的牺牲品。”他说,“于是,他们就把原因归结到别人身上,认为自己的损失是他们——从腐败官员到经济学家——造成的,这种简单‘归咎’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共鸣,也很有市场。” 除了失望,公众对经济学家的“多重身份”也产生了怀疑。一位网民在中国一大门户网站“新浪网”上留言说:“我曾经崇拜经济学家,但后来发现他们是商人。” 2004年,当《瞭望东方周刊》揭出一些主流经济学家同时兼任某些公司的董事时,信任危机就已经达到了一次“高潮”。一些在股市上损失惨重的中小投资者甚至指责某些经济学家为庄家当“托”。 在中国青年报调查提供的14位经济学家中,只有两位经济学家受到了10%以上受调查者的信任,12.5%的受访者则回答“谁都不相信”,剩下的12人没有一人得到10%以上的认同率。 今年九月,科隆集团董事长顾雏军的被捕结束了一年多的“郎顾之争”,郎咸平从此也家喻户晓。在本次调查中,31%的受访者回答愿意相信郎咸平。素有“中国经济学家的良心”之称的吴敬链得到了19.8%的支持,排名第二。 “我不相信一家之言。”一位合资企业的年轻白领李惠安说。“争论各方的观点我都要看看,择其善者而从之。” “我倒是不觉得经济学家代表利益集团有什么不好,因为你可以听到很多种不同的声音。”在一家外企工作的刘维强说。“毕竟,不被人欺骗是你自己的责任。”(完)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