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晓波:拴在账单上的恒产哪来什么真正的恒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4日 08:54 中国经济时报 | |||||||||
■汪晓波 一份2005年度中产群体的生活方式及消费形态调查报告显示,北京中产者拥有自购房的比率很高,达到97.1%,不过,已经付清房款的却只有20.7%,还有近八成的人在还房款,是所谓的“负翁”。有媒体据此发出评论,认为这是一个良性信号——大量中产群体拥有负资产,说明这个群体对社会发展的前景较有信心,正因为有这样的底气,
该调查中所谓“中产群体”的标准我不清楚,也不是我想关心的。我清楚的是,许多“负翁”是无论“中产”标准怎样降低也难以够上的——用“良性信号”来诠释时下出现的大量“负翁”现象,似乎有失谨慎。 在美国老太和中国老太消费观截然不同的故事早已深入国人心中的今天,超前消费实在不算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在宏观经济层面,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或有通货紧缩危险的当下,鼓励适当的超前消费无可厚非,也的确是有益于社会总体发展的。但我认为,目前条件下的大额超前消费,一定要强调“适当”二字。因为,光有信心,并不能降低一个“负翁”可能面对的极大风险。至少,有两个因素值得思考。 超前消费主要集中在住房和小车等高消费领域。撇开汽车行业不谈,单看房地产市场,除了少数开发商为了自身利益还在蛊惑消费者外,清醒的人们都清楚这个市场中充满了泡沫。我们知道,即便是在一个健康市场中进行超前消费,也会有金融风险,而为泡沫埋单,这样的投资或消费行为则必然具有更大的风险性——这里的痛苦在于,消费风险不仅仅和个人的职业前景、身体状况等因素相关,还和泡沫的破灭时间、程度相关。在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目前还未能完全挤掉泡沫的情况下,个人的消费选择自然应当趋向于保守,以减少不必要的风险。而本文提及的调查中,近八成的人在还房款,这样的事实或许应更多让人们感到担忧,而不是相反。 超前消费有两类:一是盲目的负债消费,二是理性的超前消费。从盲目的负债消费到理性的超前消费,是要有一个过程的。我们很难下结论说,目前敢于消费的公众已经成熟到理性的程度。一些大学生刚出校门,顾不上未来的还款能力,就购置动辄上百万的房产,正是最典型的消费不理性。我认为,在国人消费理性程度还欠缺的今天,对盲目的负债消费现象实在有必要警惕。 前文所提媒体的观点,单从文本上来看,并没有错误,但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这样的舆论会产生不同的效应。我以为,在目前,舆论多一份谨慎,少一点盲目乐观,给大众多一份提醒,似乎更有必要。那篇评论说,有恒产者有恒心——可我想提醒的是,“负翁”们所谓的“恒产”,还拴在银行的账单上。要知道,真正有恒心的是富翁,而不是“负翁”。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