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凡卒:广州价格可补定价权软肋 推动公平贸易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3日 10:54 深圳商报 | |||||||||
“广州价格”,这个陌生的词汇今后可能会被经常提起。随着粮食、金属材料、塑料三大交易机构在广州投入运营,随着煤炭、石油两大交易中心即将推出,大宗工业原材料的“广州价格”体系已见雏形。 广州此举,不仅能加快当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让建设金融中心的目标迅速坐实,更重要的是,它能解决我们的定价权软肋。广东珠三角地区早已是原材料采购重镇,但是,采
而珠三角的困境也是中国的困境。中国是原材料进口大国,但我们在国际采购过程中也是屡屡受挫。小麦、棉花、大豆、铜等都在期货交易过程中,遭遇外国基金阻击,导致巨额亏损。有人形象地说,在陌生的国际市场,使用陌生的游戏规则进行交易,等于是握着剑刃和敌人搏斗,受伤几乎是必然的。 这种定价权的缺失,暴露的是我们产业链的缺陷。说起产业链,我们通常关心的是工艺性产业链,也就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上下游关系。可是,比工艺性产业链更重要的是价值性产业链,像交易市场,它只是衔接了产品的上下游关系,但是它所创造的价值,往往比上下游加起来都多。 要解决定价权的问题,可行的路只有两条,一是以更积极的姿态加入国际交易,培养出更多、更专业的交易人员,避免因为技术缺陷而导致的损失。二是像广州这样,积极建立自己的市场,把交易由国外搬到本土,逐步形成自己的定价体系,直到最后把采购大国变成交易大国,把“广州价格”、“中国价格”变成国际价格。 这第二条路则被看成是更为根本的方法。现在,中国已是原油、铜铝、铁矿石、棉花、大豆、豆油、棕榈油等商品的主要进口国,以中国日趋庞大的国际采购量,我们有必要、也有资格建立自己的市场,参与国际定价。广州是有远见的,他们率先闯进了这片处女地。在建设国际化城市中,深圳应该从中得到怎样的启发,应该是不言而喻。 作者:本报评论员 苗凡卒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