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关注个人养老金账户政策调整 > 正文
 

期待透明可持续的养老保险体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2日 02:32 第一财经日报

  从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将调整已执行了8年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有消息称,做小做实个人账户、统一城镇个体劳动者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政策、改革计发办法等东北三省社保改革试点的经验,将成为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这无疑将有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和原有制度缺陷所造成的压力。但如何保证这一体系更加透明和可持续,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最近一段时间网络上沸沸扬扬的言论来看,尽管中国养老保障制度已经开始改革多年,但有相当多的人仍知之甚少。这一方面与目前进行的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缺乏操作中的透明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宣传的欠缺有关。虽然目前国内面临内需不足的问题,让人们得知养老保险潜在的危机可能会进一步抑制消费,但养老是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有关部门应该让人们拥有充分的知情权。

  人口学家预测,未来35年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持续增加,老龄化率也将持续上升。这将是中国养老保障制度转变的关键时期。选择正确的养老保障模式,可以为潜在的老龄化危机提供一种防范机制,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增长。

  今年6月底举行的一次社会保障研讨会上,世界银行和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的专家表示,中国实行的社会统筹加个人账户的制度设计是合理的,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使这一体系缺乏可持续性,如个人账户未能做实、覆盖面太小、缴费率太高而收缴率太低、

养老保险受益率过高等。他们同时认为,中国现在解决这些问题有很多有利条件:经济增长速度很快,国民储蓄和外汇储备都相当高;如果实施得当,养老保险体系能促进劳动力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即将开展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障制度的调整,在专家们提出的这些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比如逐步做实个人账户、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工作为重点,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统一城镇个体劳动者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政策;调整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办法,鼓励多缴费多受益等。

  但我们也看到,对“隐形债务”作出制度安排也应该尽早提上议事日程。中国虽然确立了“统账结合”的目标,但由于改革之初没有解决转制成本,导致现在的养老保险体系基本上还是一个现收现付的体系。根据国际上的经验,一个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是支撑现收现付养老保险体系的必要条件。正在加速迈入老龄社会的中国正在丧失这一条件,现收现付的体系将越来越难以为继。

  由此可见,进一步完善“统账结合”的制度,切切实实地做实个人账户是非常有必要的。从东北的试点来看,我们认为还应该注意两点:首先,辽宁的个人账户以8%做实、吉林和黑龙江则以5%做实,如此小的个人账户规模将对职工退休后的养老起到多大作用值得研究。如果个人账户所起的作用微不足道,根本不可能用来完全满足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需求,那么职工将来必然还需要另外一个更大的现收现付制计划来弥补养老金不足的部分。

  其次,如果全部做实个人账户,全国个人账户中的资金将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数字,如何对它进行增值保值,减少资本运营中的风险,将是摆在政府眼前的一大课题。从目前来看,个人账户的存款及利息支付与实际的投资收益并不相符。辽宁省在全国社保基金的账户回报率中只是中等水平,目标为名义账户的3%,或仅高于通胀率。这个比例远远低于真实资本在

中国经济的边际回报率,同样也低于各种投资总额的回报率。

  管理机构只允许养老金基金对几个相对安全的金融资产进行投资是低回报率的直接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中国金融部门整体的回报率不高。如果养老金要投资于更广泛的金融资产,政府需要加强对养老金基金的金融监管和治理。还需要推进更广泛的金融部门的改革,以增加金融资产的整体投资回报率。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中国首选,价值之选!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
010—58685866(北京)
021—52132511(上海)
020—34254460(广州)
0755—82416077(深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02,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