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企业无意捐赠不能只做道德追问 全社会都得努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1日 00:00 中华工商时报

  汪晓波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某专家近日透露,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但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

  新华社报道的这条消息耐人寻味。乍一看,似乎是指责多数企业社会责任心缺乏,
但仔细琢磨,却又发现并不尽然。我们不妨先撇开对这个现象的道德追问,单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来看如此众多的企业为何没有参与捐赠事业。

  对于企业主来说,参与捐赠要有回报的激励———这不能简单地认为他们世界观庸俗,而是人性使然。那么回报在哪里呢?从宏观面上说,慈善事业有助于缓解阶层矛盾。慈善分配历来被人们称作是市场分配、税收分配之后的第三次分配。前两者是重在维护效率的同时努力保证公平,而慈善分配通过将一个社会富裕者的财产向贫穷者转移,减小贫富之间过大的差距,以平衡阶层矛盾。

  从微观来看,企业主通过捐赠行为可以获得一些社会荣誉;通过善款的善用获得道德上的满足;还可以通过捐赠行为获得政府在税收方面的优惠,等等。由于宏观面上意义的公共性,企业主的回报满足更多的是通过微观层面来实现,这不难理解。

  企业主的投入主要是资金或其他财物付出,但付出的同时至少伴随着两种风险:一是露富的风险,二是善款不能善用。其一,在仇富情绪还比较浓厚的社会环境里,在私有财产的保护力度还不足以使人们放心的前提下,担心自然不是多余的;其二,近年来,国内发生了多起因管理不善、违规操作而导致的“公益腐败”案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至今却没有合适的解决方式。如果善款难以善用,捐赠的热情自然会被抑制。

  当财物的付出以及伴随的风险超过了回报本身,企业主一定是缺少动力去从事捐赠事业的。所以,在看到99%的企业从未参与过捐赠这个现象时,我以为,更值得人们关心的,是当下一些制度和舆论状况竟无法鼓励先富的人们从事慈善事业。而改变这些,比单纯地指责企业主缺少社会责任心更有实际的意义。

  从制度层面看,能够做而且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对慈善捐助实行免税待遇;比如,通过立法的形式,来强制推行对各种公益财产运作主体的社会监督。特别是后者———如何保证公益财产的公开和透明是立法机构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舆情方面,主流媒体不可以推卸责任。就在前不久,还有国内知名的评论者公开发文,喊出“旗帜鲜明仇富”的口号,在这样的口号蛊惑下,人们如何能够心平气和地去尊重私有财产,富人们又如何敢抛头露面,以从事公益事业作为引火上身的导火线?转轨时期的一些财富积累,很有踩在法律边缘上的可能,但这是历史的沉重命题,有待大智慧去解决。如果舆论对财富缺少了相对公正的判断,企业主何苦去捐钱捐物,引来对自身的质疑?

  从道德层面考量,企业主理当担负起使命,通过参与捐赠事业回报社会。但公益事业不单单是道德的命题,必须依赖于全社会的努力。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