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地区合作:APEC精神不可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9日 15:25 中国经营报

    作者 刘军红

  为期2天的亚太经合组织第17届部长级会议11月16日在韩国釜山结束,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说,与会部长们集中讨论了即将召开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主题:“走向一个大家庭——面对挑战,追求变革”,重申了“茂物目标”规定的发达成员在2010年、发展中成员在2020年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承诺,并决定继续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

  APEC成员经济体占世界贸易的将近二分之一,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将近60%。亚太经合组织论坛创建于1989年,目的是推动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一体化。APEC现已扩大成为包括21个成员的组织: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大韩民国、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共和国、俄罗斯、新加坡、中国台北、泰国、美国和越南。

  进入年底,围绕自由贸易主题的不同层次、不同作用的国际会议集中在东亚召开——本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高官会议及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韩国拉开帷幕;下月,东亚首脑又将云集

马来西亚,首届“东亚首脑会议”(EAS)将登上地区合作舞台;同时,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亦将在香港召开。东亚地区合作抹上了浓重的全球化时代色彩,东亚地区合作模式更呼唤“APEC精神”。

  日本地区合作战略严重脱离“APEC精神”

  1993年,在西雅图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发表了“五点意见”,描绘了亚太区域合作的基本精神,为各国广为接受,堪称“APEC精神”。

  “APEC精神”主张区域合作遵循“多样性”、“互补性”和“开放性”原则,在推动机制上则强调“松散性”和尊重“平等性”理念,对当前的东亚地区合作仍具有现实意义。

  但遗憾的是,在东亚地区合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区内外大国主导权之争,使东亚地区合作进程蒙上浓重的大国争霸阴影,符合东亚特点的“APEC精神”屡遭遗忘。

  作为地区最强的经济大国,日本始终将东亚视为其制胜全球大竞争的战略基地。日本利用其技术、资金和法律制度优势,钻“自由贸易协定”(FTA)的法律空子,搞变种的“一揽子经济提携协定”(EPA=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借此推广“日本化”。

  日本之所以搞EPA,而不搞FTA有深层的战略考虑。第一,根据关贸总协定(GATT)和世贸组织(WTO)的相关规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搞FTA时,发达国家必须将包括农业的全部产业纳入自由化范围。为有效发挥主导权,将农业等弱势领域排除在外,日本回避使用FTA概念,逃避发达国家责任;第二,日本的战略目标是主导地区制度一体化,金融货币是其战略优势所在。日本借EPA将金融资本市场、贸易结算货币以及投资规则等纳入谈判,突出其战略优势。

  2004年底日本内阁府对日本的FTA谈判的经济效果评估显示,日本优选的谈判对象并非经济效果最佳者,相反,与中国的经济效果最大,但至今未将中国纳入谈判日程。这种反差体现了日本注重金融货币、投资以及

知识产权领域的战略优势,注重地区产业分工、国际政治外交战略等“动态效果”,其目的是以此建立地区金融、货币霸权和地区安全保护屏障。

  特别是,2004年底,小泉政府将EPA战略作为对亚洲外交基石,主张建立“东亚共同体”,在东亚推广政策法律制度及产业分工体系上的“日本化”,以此确立“日元圈”,争夺世界一极地位。在日本看来,“世界工厂”的中国和“世界市场”的美国正将日本置于中美两大市场夹缝,而中美文明更使日本文明被边缘化,必须通过政策法律制度及产业分工体系的“日本化”,冲淡中美影响。显然,日本的地区战略严重脱离了“APEC精神”,带有强烈的争夺东亚盟主色彩。

  中国区域合作需强调“跨太平洋”的战略意义

  日本利用EPA所推动的“东亚共同体”是以其“东亚地域主义”为前提的。日本认为随着东亚区内经贸关系的密切,“东亚地区主义”全面形成。这成为其积极推动东亚制度一体化的理论前提。

  但事实上,“东亚地域主义”的上升,并未导致“亚太主义”的消亡,相反,东亚地区多维依存特点更明显。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亚太主义”促成了“亚太经济合作机制”,形成了“APEC精神”,也使东亚地区合作与全球化相行不悖。而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东亚经济奇迹”与“金融危机”,集中反映了“亚太主义”对东亚的双重影响。东亚的投资导向型增长模式,吸引发达国家企业在东亚建立地区性生产网络,其最终产品多跨越太平洋为北美市场所吸收。东亚金融危机后,东亚各国也基本上利用美国的IT热,取得了V字型复苏。从更广义的地缘概念上看,亚洲经济发展更依附于“亚太”依存的深化。亚太合作模式更符合东亚地区的经济现实。

  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东亚与世界的依存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急剧增加,强烈地吸收了东亚各国的出口,使东亚各国的第一贸易伙伴相继被中国替换。中国成为东亚各国对美出口的中转站。在与亚洲贸易中,中国表现了大规模的赤字;但对美贸易上,中国却表现了空前规模的顺差。而在人民币与美元关系上,中国又扮演了替代东亚各国分散汇兑风险的角色。“东亚地域主义”表现了很强的“中国特色”。

  值得注意的是,

中国经济融入世界,成为横亘日美欧的贸易桥梁,带动东亚经济对世界依存加深。如1985年不包括日本的东亚与北美市场的贸易总额仅为482亿美元,2001年增至3805亿美元。同时,与欧盟的贸易总额从405亿美元上升为2683亿美元,与日本的贸易总额则从744亿美元增到2934亿美元。

  从中国经济发展角度看,“世界经济中的中国经济”特点日益明显。如1990年到2000年,中国对包括日本的东亚出口总额增加1.7倍,而同期对世界的出口总额增加3.3倍;另一方面,1990年中国对东亚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例为64.6%,2000年该比例降为46.7%。显然,“中国大经济”的发展空间不仅限于东亚,而“中国特色”的“东亚地域主义”更无法回避与“亚太”的重叠。东亚地区的经济依存关系带有多维性格。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中国的区域合作战略需要更舒展的空间,更需强调“跨太平洋”的战略意义,“既对区域内开放,又对区域外开放。这样的一种合作方式才会具有生命力,才会对实现亚太地区的共同繁荣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所)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07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