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国储铜价之争 > 正文
 

国储局抛铜意味深长 铜冶炼步铝业投资过剩后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7日 11:37 中国产经新闻

  CIEN记者张广明 北京报道

  在日前召开的“第三季度工交经济运行会上”,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贾银松透露,目前对铜行业相关的专项发展政策正在拟定中。而在他专门作的“抑制铜冶炼行业盲目投资”的报告中,更是明确地提出铜行业尤其是铜冶炼行业出现了投资过热的情况,有可能重蹈电解铝的覆辙。

  就在去年的这个时间,CIEN记者曾就房地产问题专访了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贾银松,他分析房地产投资过热,国家很快将出台调控政策。结果不出所料国家对房地产进行了调控。

  就在几天前,即在11月9日,发改委在其网站上发布了国储局将向市场以公开竞价方式抛售2万吨国家储备铜。新华社信息中心金属分析师张士彤分析认为,国储局向市场抛铜主要是面向海外市场,以此来抑制由LME三个月期铜为主因所带动的国内高企的铜价格。除去平抑市场价格的因素之外,有分析也认为可能是国家开始行业调控的一个信号。

  铜冶炼将步电解铝后尘

  对于国内铜行业产业结构,分析人士认为是典型的“枣核形结构”,上游受限于资源,下游缺乏高附加值的产品,只有中间的冶炼环节红红火火。对于目前铜冶炼行业的现状,分析人士认为是在重复电解铝行业的老路。

  曾经红红火火的电解铝目前正面临着全行业亏损的局面。自今年一季度曾出现80%的行业亏损之后,二季度的情况仍旧没有好转。

  但作为电解铝上游的氧化铝却正在享受着由于电解铝过度增产而带来的暴利增长,行业人士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这两个产业的不同境遇。

  根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在建、拟建铜冶炼项目18个,建设总能力205万吨,是2004年年底能力的1.3倍。其中在建项目11个,建设总规模约115万吨,投资总额约100亿元左右,按照目前发展态势,2007年年底将形成近370万吨冶炼能力,远远超过届时全国铜精矿资源保障能力和国际市场可能提供的铜精矿量。

  贾银松向CIEN记者详细分析了铜行业的现状:目前我国铜的生产流程以铜精矿——火法冶炼粗铜——电解铜——铜加工材为主导,现状是:加工能力大于冶炼能力,冶炼能力又大大超过铜精矿的保障能力。我国铜矿山的生产能力只能满足冶炼能力的40%,而冶炼能力仅能满足电解能力的63%,三者的比例关系为1∶2.5∶4。

  贾银松更为担心的是,这些铜企会重蹈电解铝行业的覆辙。“这就和电解铝一样,盲目扩张后就是供需失衡,价格下跌,结构调整,企业停产。”贾银松警告说。这造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形成固定资产投资浪费和金融风险。

  中信证券行业分析师汪前明,在接受CIEN记者采访时认为,现今铜冶炼行业投资过热已经到了一个相当严重的程度。对于投资过热的原因,市场人士认为,在于电力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造成短期内供求严重失衡,铜价一路上扬。

  不过,对于最近期铜的走势,金鹏期货分析师喻猛国在其报告中认为,包含了更多的投机因素,尤其是有部分基金的炒作。

  行业调控政策即将出台

  贾银松介绍说:“在几大有色金属行业中,钢产业已经有了发展政策,铝产业的发展规划9月7日已经过国务院同意,近日将召开新闻发布会,而现在国家开始对铜进行宏观调控,而下一个调控目标则会是铅。”

  据了解,这些措施包括铜工业产业发展政策、专项发展规划;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加强市场准入管理等。“譬如,国家会根据《资源法》和《环保法》制定环保政策,提高企业进入门槛,控制给企业的信贷规模等。”

  一位分析人士对记者说,如果根据国家已经出台的钢铁行业、铝行业的产业政策,那么,未来的铜行业政策极有可能走类似的路子。而在已经出台的铝行业的产业政策中,行业人士对其的解读是“调整存量、控制增量”。主要是通过提高行业准入标准,严格新上项目,并限制现有企业盲目扩大产能等调控措施。

  此次国储局向市场的抛售行为,有专家认为,一方面是传递了一个信号,并借机平抑铜价。另一方面,也表达了相关部门想尽量通过市场手段来调整产业的发展。他为记者举了铝行业的例子,尽管国家出台了铝产业政策,但由于投资惯性的存在,行业中的问题并不能立刻改变,还是需要一个过程。弄不好,还会加剧行业的“硬着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