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葛丰:经济改革是成功的 主流经济学家是合格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4日 02:27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语出惊人的丁学良教授近日接受媒体采访,除了坚持其“中国合格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的论调,更指称“这句话还是比较客观和宽容的一种说法”。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则回应道:“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经济学家参与并推动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全过程,他(指丁学良)并没有参与这个过程,就这样提出批评实在有些不公正。”

  这实在是一场堂吉诃德之于风车式的争斗。尽管丁教授已经“明确”表示他所谓合格与否的标准,即“在过去的10年或15年的时间里”,有多少文章发表在“国际上经济学界那些最重要的学术刊物”上,但说句实话,只要丁教授秉持足够高的标准,他可以认为古往今来没有出过哪怕一位“合格”的经济学家。

  当然李教授的回应也颇有一些“自说自话”的成分在里面:“参与并推动了

中国经济改革的全过程”并非“合格”的充分条件,而至于“他并没有参与这个过程,就这样提出批评实在有些不公正”云云,就更是有些故步自封、压制言路的味道了。

  抛开双方逻辑上显而易见的偏颇,丁、李二位自以为是的标准实则反映出价值取向上的差异。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道统,学而优则仕进而经世济民的理想同样不能为今日李剑阁们所看淡。而当下近乎全民性的对于经济学家的责难、反思,其实倒是与丁所看重的“价值无涉”没有多少关系。在这一点上,作为内地学者的李剑阁毕竟有些“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优势,他不无矛盾但不失敏感地抱怨道:“国外学者对中国经济往往有高度的评价,但是一些研究者却把因为改革没有完善而出现的问题归咎于改革本身,主流经济学家面临着很大压力。”

  通过这段话,李剑阁的逻辑可以明白地勾勒为:主流经济学家推动了中国的经济改革,而中国的经济改革总体是成功的,因此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是合格的。

  如前所述,始自去年的经济学家之争在很多时候是经不起推敲的,它的蔓延与大量非理智的情绪性宣泄相生相伴。但是,至少在笔者看来,这场经常为“

无厘头”式的素材而煽风点火及至生生不息的争论之所以大有意味在其中的原因,正在于眼下对于经济学家的反思可以促成我们对于改革的反思。

  任何不抱偏见的人都不会否认中国经济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然而惟其如此,我们必须警惕另一种危险的存在或来临。因为路径依赖有不同的方向:一种情况是某种初始制度选定以后,具有报酬递增的效果,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其他相关制度安排向同样方向配合,导致有利于经济增长的进一步的制度变迁。这是一种良性的路径依赖;另一种情况是某种制度演变的轨迹形成以后,初始制度的效率降低,甚至开始阻碍生产活动,那些与这种制度共荣的组织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尽力维护它。此时这个社会陷入无效制度,进入了“锁定”状态。这是恶性的路径依赖。

  出于以上逻辑的可行以及眼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改革需要不断的反思和优化是必须的。

  当下对于经济学家的责难主要出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利益集团代言,再就是对于效率的过分执著而对公平问题的忽视。如李教授近日所呼吁的,学界要谨防在关注低收入者状况的同时唤起平均主义的诉求。“我们确实要关心低收入者,但是也要考虑到企业的承受能力,如果工资提得太高,投资者把产业都转移到工资更低的越南去了,这样的话,我们打工者连工作的机会都没有了。”

  此类言论作为学者一家之言本无可厚非,闻听者做过多杯弓蛇影的联想亦无助于学术自由空气的形成。事实上真正关键的问题应在于,中国的经济学家能否不断顺应改革进程的需要与时俱进而非极力维护固有利益格局,从而使大多数中国人不断感受经济学的力量和好处。这种立足眼下与未来的要求和使命,远比沉溺于过去若干年的“合格”与否庄严亦伟大得多。

  作者:葛丰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