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中国能源政策的国际战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2日 17:48 21世纪经济报道

  何 帆 覃东海

  目前中国消耗的一次性能源占全球比重已经超过了10%,紧随美国之后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从增量上,中国的新增能源需求占世界新增能源需求的比例更高。根据欧佩克(OPEC)的估计,2001年到2004年间,中国的新增石油需求对世界新增石油需求的贡献高达36%。中国的能源需求,特别是石油需求已经成为世界能源市场上最为引人注目的因素。

  2002年以来中国能源需求的猛增只是一个信号。中国经济发展刚刚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推行时期,重工业发展和城市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等耗能产品的需求不断升级,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仍将保持强劲的能源需求。国际能源署的一项估计表明,2000-2030年的未来三十年间,中国增量能源需求将占世界增量能源需求的20%。其中,增量煤炭需求占全球增量煤炭需求的43%;增量石油需求占全球增量石油需求的18%。可以说,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焦点在能源,能源的焦点在石油。能源政策的国际战略实际上就是石油的国际战略。

  同石油供应国,主要是富油国之间的合作

  作为全球第三大石油进口国,中国却长期游离在全球石油市场和供应体系之外。由于全球石油市场和石油工业主要由美国以及其他工业化国家的跨国石油公司所操控,中国难以通过全球石油市场确保自己稳定的石油供应。另外,作为全球石油需求增长最为迅速的亚洲地区,没有能源政策协调和对话的技术性合作组织,中国也难以通过地区合作机制实现能源安全战略。国家主义导向的双边战略成为中国确保能源供应的惟一选择。

  国家主义的双边战略常常带有更强的地缘政治色彩,采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通过中国政府积极的外交手段,包括政府对政府的贸易、经济和金融援助,争取这些石油出口国对中国的石油供应;第二,积极开拓发达国家不愿或者基于政治原因拒绝进入的领域,包括利用中东地区以及其他富油国出口多样化的愿望,扩大石油供应基地的选择范围;第二,参与到石油出口国的石油勘探、开采、管道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直接对中国进行石油供应。

  通过这些双边途径,中国石油战略的海外之路已经涵盖到了中东、中亚、俄罗斯、非洲和拉丁美洲,开始建立起多样化的石油供应网络。以2004年的原油进口为例,中东、非洲、亚太、欧洲和西半球分别贡献了45.4%、28.7%、11.5%和14.3%,前5位的原油进口地贡献了中国60.1%的原油进口。

  由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长期经营,他们已经在主要的富油国和地区建立起了石油进口基地,中国的双边石油战略多少带有游击战的特征,难以进入一些主要的石油储藏地(见表1)。

  在非洲,中国以安哥拉、苏丹和刚果为基地,而探明储量更为丰富的利比亚、尼日利亚和阿尔及利亚,中国的进口相当有限;在中东,中国以沙特阿拉伯、阿曼、伊朗和也门为基地,而探明储量非常丰富的

伊拉克、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处于美国的垄断性控制,中国也难以取得突破;在欧洲和西半球以俄罗斯和巴西为基地,而探明石油储量非常丰富的委内瑞拉和哈萨克斯坦,中国的进口也非常有限。因此,虽然中国在进口地多样化上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在一些重要的富油国并没有建立起稳固的石油供应基地,美国、日本等工业化国家的大型石油公司已经控制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石油供应。

  因此,中国必须进一步同主要的富油国之间进行合作,包括非洲的尼日利亚和利比亚,美洲的委内瑞拉、以及中东的阿联酋、科威特和伊拉克。进一步巩固已有的石油基地,开拓新的石油基地。一方面要坚持进口地多样化的方针规避风险,另一方面必须确保在具有战略重点的富油国建立起稳固的石油供应基地。在这一过程之中,必然同其他石油进口国之间产生竞争和利益冲突。必须同石油进口国,主要是美国之间进行政策协调。

  同石油进口国,主要是同美国之间的协调

  作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中国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必然意味着中美两国在争夺世界石油资源上的竞争将日趋激烈。

  在石油产地的控制上,中美之间已经开始在全球层面上全面接触,但是中国和美国在保障石油进口上采取的战略并不相同(见表2)。第一,美国海外石油战略的军事化特点尤其明显,主要的石油进口地同时也是美国的海外军事基地,海外军事力量在保护美国的石油供应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第二,海外石油基础设施的投资在中国的海外石油战略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非洲和前苏联地区,中国进行了大量投资以确保自己的石油供应;第三,美国通过自己的石油公司进入主要的富油国,投资开采以后的石油进入世界石油市场,通过控制世界石油市场,保证稳定的石油供应;第四,中国通过国有石油公司在世界范围内购买开采权和冶炼权,得到的石油并不进入全球的石油市场,而是直接运回国内。

  中美之间的全球石油竞争给中美政治经济关系带来了两大阴影。第一,留给中国的一些外围石油生产国往往就是美国眼中的“问题国家”,中国在这些国家增加石油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建立能源战略联盟立即触及到了美国的政治神经,并进而影响到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第二,中国希望从外围石油出口国进入中心石油出口国的任何努力都可能遭遇美国的敌视和不满。

  伊朗和苏丹分别是中国在中东和非洲重要的石油进口基地,中国进行了大量的石油基础设施投资。然而伊朗的核问题,苏丹达尔福尔地区战乱带来的人权问题等都成为美国要求联合国进行制裁的重要理由,中国和美国直接面临着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上的冲突。另外,一些处于美国控制的富油国希望减轻对美国的过度依赖,争取石油出口的多样化。比如委内瑞拉总统同中国签署了能源战略联盟,邀请中国的石油公司在委内瑞拉从事石油勘探、冶炼以及铺设通往太平洋的输油管道,这种举措已经触及到美国石油战略的后院。

  由于中东地区对石油资源的垄断性占有,中国将不可避免会在该地区加强自己的外交和政治攻势,成为美国在该地区施加政治影响的重要竞争对手。就海湾地区而言,一些主要国家开始逐渐加强他们与亚洲和中国的外交联系,目前海湾地区2/3的石油出口都是供应亚洲地区,这一份额随着亚洲地区石油需求的迅速增长还将继续提高。

  类似问题也出现在欧亚大陆地区,中国的石油需求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的石油和天然气需求已经把俄罗斯拉回到了亚洲阵营。美国的前总统卡特曾经放言:任何试图控制波斯湾的外部努力都将视为对美国核心利益的侵犯。中美之间这种利益冲突随着中国石油需求的继续增长将更加激烈,中美之间在石油问题上必须建立起有效的对话和协调机制。

  中国石油战略和周边关系

  中国的能源战略也给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带来冲击。中国需要处理好两类周边关系。一类是同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的前苏联地区之间的关系;另一类是同东亚、南亚和东南亚诸多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能源竞争关系。

  从能源贸易上,中国对周边地区还有一定的能源出口。从19942003年的发展趋势看,中国的能源出口从高度集中开始出现了一定的分散。日本仍然是中国主要的能源出口地,但是相对地位出现了明显下降,日本所占比重从1994年的近50%下降到了2003年的20%左右。能源出口主要是煤及煤产品的出口,根据中国海关总署2003年的数据,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烟煤进口中,来自中国的进口比例分别为17%、37%、32%和24%,仅次于澳大利亚,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第二大烟煤进口地。但是,煤及煤产品消费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能源消费构成中所占比例很低,因此,中国的能源供应并不具有决定性影响。

  亚洲地区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是石油净进口国。从19942003年的发展趋势看,中国的石油进口地进一步出现了多样化和分散化的发展方向。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在中国石油进口上的重要性出现明显下降,中东和非洲国家的重要性显著上升。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国的石油进口从

成品油进口为主转向原油进口为主,原油进口增长速度要快于成品油的进口增长速度,作为中国主要成品油进口基地的新加坡在中国能源进口中的绝对重要地位已经不复存在,就成品油进口本身,韩国也已经取代新加坡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成品油进口基地;第二,中国的能源战略向
石油储备
丰富的非洲、中东和俄罗斯转向,特别是注重开拓非洲以及中东未被美国控制的富油国的石油市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长远看,中国日益增加的石油进口需求与周边国家的石油进口需求构成了竞争关系,相互间在石油战略上缺少共同利益,更多的是利益争端。中国和日本已经在争夺俄罗斯的输油管道上直接角力。随着印度经济的迅速增长,即将成为中国下一个石油竞争的主要周边对手。根据ITO的一项研究,20002020年间,亚洲地区增量石油需求主要产生于中国和印度,分别占据了47%和21%的比重,两国之间的能源争夺也将日趋激烈。由于亚洲各国都在奉行一种重商主义和国家主义的竞争方式以确保未来的能源供应和输送线路,实际上阻碍了该地区发展一种合作型和市场导向型的方式解决地区共同的能源安全问题。

  石油国际战略的新思路

  中国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和日益严峻的石油安全问题将深刻影响到中国在亚洲以及全球政治和经济中的角色。从目前现状看,一边是发展完善的全球石油市场,发达国家通过势力强大的石油公司控制全球石油市场获取稳定的石油供应;一边是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游离在全球石油市场的外围,只能通过国家主义的双边战略解决自己的石油供应问题。这种双向发展模式容易在石油资源的争夺上爆发冲突。

  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业务也是服务于国家石油战略的双边途径,直接参与石油出口国的石油建设项目,通过产品分成、合资、租让、服务等方式从合作项目的石油产量中分取一定的份额,得到的份额油直接运回国内,不进入国际石油市场,因而也不受价格波动的影响。另外,中国的石油企业也通过并购方式拓展海外业务,但是并购对象主要集中于石油行业上游的石油天然气田,比如中海油2002收购印尼五个区块油田的部分权益,2003收购哈萨克斯坦北里海油田和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天然气项目,2004年收购印尼天然气项目等。

  实际上,中国石油的国际战略应该有新思路,可以对外海石油产业的关注对象从上游领域转向中下游领域,这种行为可以为中国进入国际石油市场提供一条通道。石油出口国虽然控制着石油天然气田等上游领域,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却控制着生产、冶炼和销售等中下游领域,控制着全球石油流通市场。中国的石油企业只有通过进入石油中下游领域的石油公司,才能真正进入全球石油供应的主流系统,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获取稳定的石油供应。

  这种思路不仅符合中国多元化的石油战略利益,也不会威胁到美国的能源安全以至经济安全,实际上为中美之间的能源争夺提供了协调和合作的机制。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