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半现象说明不了民企实际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1日 11:33 深圳商报 | |||||||||
王理宗: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秘书长 王利:深圳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袁磊:深圳商报记者
“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5年。” 刚刚在杭州结束的第三届中国民营企业家峰会有着许多新闻,但这条已经不算新闻的消息依然成为关注的焦点。 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第27个年头,中国民营企业已经呈现群体性崛起。虽然我们有着华为、联想这样的技术大腕,也有着海尔、创维这样的制造巨头,还有着国美、苏宁这样的零售大鳄,但在这些成功者背后,我们还记不记得“秦池”、“爱多”这样的“著名”品牌呢? 对于企业而言,百年老店永远是目标。但中国民企的价值,不仅仅是体现在寿命的长短上。 民企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 记者:“平均寿命只有3.5年”,中国民营企业的寿命真的这么短暂?但我们可以看到,民营企业赚快钱的想法非常普遍,这会不会制约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使得中国民营企业大多不能“长大成人”? 王理宗:我认为这个说法有待商榷。据我了解,这个数字是由当地工商部门分析企业注册数字得出的,但相当部分企业注册后并没有经营活动,次年被注销。较准确的数字应是根据企业真正存活、经营时间长短来计算的。从区域分析,这个数字是基于浙江省企业得出,并不能代表中国全局。越是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平均寿命越短,企业成立数量高,竞争残酷,企业失败的几率也高于欠发达地区。 总体上说,民营企业寿命确实不长。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民营企业总量在增加、创业意识在增强、创业资源在增加、民营企业队伍在迅速膨胀。 我们不能简单说民企急功近利。任何企业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把短、中、长期利益相结合是企业运行的基本规律。国企、大企业可以更多考虑战略问题,因为它“死不掉”,而民企必须要考虑自己的生存和短期利益。民企创业,一般从容易进入的行业,如零售、简单加工等开始。没有原始积累,就不可能有长远利益。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是磕磕碰碰的,它们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的精神值得鼓励。当然民企也存在很多问题:急功近利、经营管理能力欠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眼光不够长远等。但是,社会对民营企业要有巨大的胸怀去包容、鼓励,给民企多一点时间、多一些机会。 王利:在世界范围内,70%至80%的民营企业熬不过两年的创业风险期。处在创业期的企业,没有经验积累,没有管理能力,失败可能性相当大。 即使民企选对了行业,挺过创业期后,就进入需要管理支持阶段。而中国民营企业家多数受自身素质限制,缺欠管理经验,但在浮躁的心态下,企业都希望快速致富,发展越快,面临风险越大,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当一部分民企又在这一阶段被淘汰。民企要长久生存,一定要走出家族管理的圈子,按照现代管理方式,实行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才能长久生存。 民企付不起创新成本 记者:在国外,中小企业虽然在规模上难以抗衡巨人级企业,但是他们在技术上的优势却是无可比拟的,一直是西方国家研发的主力。但是总体上中国民营企业在技术上缺少优势,在品牌上也缺少长远战略。中外企业的差别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中国民营企业的研发和品牌之路应该怎样走? 王理宗:中国建设市场经济时间较短,民营企业发展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 中外企业的差别引起我们再次反思:中国民企更多停留在模仿型创新,产品同质化;民企自主创新能力差,因为创新要付出成本,我们没有本钱。即使有本钱,也无法承担创新的风险,因为国家保障体系、市场投融资体系不够完善,创新得不到社会保障和金融机构的充分支持。 企业未来投资的核心是研发、创新能力和品牌建设。民企要学会把眼前利益与长期利益结合起来,企业长期利益的获得,只能来源于品牌。品牌凝聚着制度文化、社会责任、企业公民等内涵。走品牌之路,民企要培养国际管理能力,了解世界竞争游戏规则,学习跨国公司生存规律。 王利:研发和品牌是马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 研发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和根本,企业发展壮大,品牌意识必不可少。中国的民营技术企业,相对比较重视研发,品牌营销是薄弱环节。 弥补最短的那块板 记者: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在今后的五年中,“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深圳的民营企业以高科技企业为主,而且在“品牌”和“自主创新”方面积累了一定优势,深圳的民营企业下一步应该如何走?如何成为百年老店? 王利:深圳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瓶颈,不在技术,而在于品牌意识、管理意识的欠缺。 成熟企业的管理是全方位的系统,涉及到人力资源、薪酬、市场开拓、品牌营销、成本控制等多方面,一个环节的缺失就可能把企业置于死地。经济学中的“水桶理论”最能解释这个问题,一个桶能装多少水由最短的那块板决定。深圳民企要想成为百年老店,一定要意识到这个道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