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主流经济学家是既得利益者 还需要什么样的公正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9日 10:27 红网

  不久前,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抛出“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的言论。此言一出,舆论哗然,但被指责的国内经济学家们却少有反驳之声。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丁学良的批评是不公正的。这也是国内主流经济学界对丁学良言论难得的回应。(《北京晨报》11月7日)

  李剑阁认为,改革开放20多年,

中国经济学家参与并推动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全过程
,这么轻易的否定经济学家的作用是不公平的。他举例说,认为教育改革、国企改革或是
医疗改革
不成功,这本来就是一个有欠公正的说法。“改革本来就是不断完善的过程,没有前面的失败,也不会有后来的成功”。看过之后笔者实在不知道,经济学家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公平公正。

  确实,在20多年的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包括经济学家在内的各方人士为推动中国经济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点是不应当否认的。不过,在近些年的经济改革中,尤其是医疗改革、教育改革、住房改革和国企改革几个领域,改革遭到了广泛的质疑。众所周知,医疗、教育、住房已无可争议地成为压在人们头上的新“三座大山”,一个典型的说法是,“房改是把你腰包掏空,教改是把你二老逼疯,医改是要提前给你送终。”至于国企改革,“郎顾之争”的结果如何,不是很清楚了吗?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难道还可以说“教育改革、国企改革或是医疗改革不成功”是一个有欠公正的说法吗?

  经济学家作为中国制度变迁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一直在依靠自己的声誉、名望以及影响力,直接影响政策的选择。上述领域改革政策的出台,少不了他们的“献计献策”。因此,民众对经济学家的质疑和批评是非常正常的。《中国青年报》最近专题调查显示,丁学良“不超过5个”的说法得到了83%的公众支持,在选择“你相信哪位主流经济学家”时,公众信任率超过10%的经济学家仅两人,名列第一的郎咸平还不是内地人士。经济学家能无视这种民意说批评不公正吗?

  就在广大民众承担改革“阵痛”的同时,经济学家却通过为利益集团代言牟取了丰厚的利益。如果改革过程中的失误只是无心之失倒还罢了,可怕的是经济学家的双重身份,明着是政府的经济顾问,暗地里却受雇于某利益集团,在制定与利益集团相关的产业及公共政策时,将政策“天平”偏向自己的幕后老板,还引经据典地用经济理论证明自己的正确。这样的决策,必定损害了大部分人的利益而肥了少数人。这样的改革,必然是一个失败接着一个失败,而不会是所谓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据媒体披露,一些所谓一流经济学家的年收入在百万元至数百万元,二流的经济学家年收入也在60万元左右。“主流经济学家”作为既得利益者之一分子,还需要什么样的公正呢?他们还可以在媒体上抱怨批评给他们带来的压力,那些在新“三座大山”下苦苦挣扎的弱势群体,又向谁去抱怨,到哪去求得公正呢?

  (作者:莫林浩)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95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