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明:挽回公众信任是现在经济学家该做功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 04:48 北京晨报 | |||||||||||
作者 张黎明 《中国青年报》近日的一项调查称,在我国最受公众信任的经济学家是郎咸平和吴敬琏,原因是他们坚守“经世济民”的传统,坚持学术守望。如果这一调查能代表多数人意愿的话,那么国内经济学界正在遭遇信任危机。
上周六在北大,这种不信任在蔓延,有人指责学者为企业代言,有人质疑学者担任独董的动机;而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几天前则批评说,内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足5个。 很多人要问:为利益集团代言者固然需要道德反思,我们又怎么看那些只埋头学问不关心社会的学者呢? 其实,吴郎二人受信任,其评判标准是经济学家的道德标准;丁学良的批评则偏重技术标准,即内地学者的学术素养。那么,我们的经济学家是要做兼济天下的人呢还是做独善其身的人呢? 西方经济学进入中国是严复翻译《国富论》时那个救贫救弱的年代,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薛暮桥等老学者为市场经济奔走呼号时,又一次带动了经济学家的济世激情。一百多年来,中国经济学家一直是“济世”者占主流,在公众心中,他们是“致良知”的传统知识分子的一部分,也是睁眼看世界的人。因此,人们对于经济学家的道德诉求总是占第一位的。 当科龙的学者独董们在顾雏军出事后忙着辞职撇清时,面对一片骂声,学界首先面临的是道德危机,第二位才是学术危机。看来,经济学家们是该做点挽回公众信任的功课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