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电动自行车存废冲突何时终结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7日 09:59 中国消费者报

  本报记者 吕勇 游婕

  这是一次影响中国电动车产业未来走向的盛会,这是一次汇聚国内外电动车行业精英的盛会,这是中国电动车产业发展史上最高规格的一次盛会。

  2005年7月19日至20日,由本报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电动车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在北
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这是继本报2002年1月成功举办第一届论坛以来,再次举办中国电动车领域高规格的盛会。论坛上,来自相关主管部门的领导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和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家电动车生产企业,就我国电动车的市场需求、产业政策、法律环境、准入门槛、“三包”规定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中,电动自行车遭禁问题成为与会人士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报现将论坛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能源消耗日益严重,石油价格日渐飙升,生态环境日趋恶劣……我国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面临严峻课题,如何破解困局、建设节约型社会?与会专家指出,推动交通工具的电动化是一场真正的绿色技术革命,它关系到国家能源战略和资源战略的实现,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节约型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建立。作为现代工业新文明的种子,发展电动车已经刻不容缓,时不我待。

  电动车被誉为人类新文明的曙光。什么是新文明?“取代传统工业文明的生态工业文明,就是新文明。”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彦仲在论坛会上如是说。

  他说,“我国政府已经提出,我们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在交通产业中,电动产业,各种轻型电动车,应该成为我国新兴工业化道路的支柱。”

  “我坚定地支持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的发言开宗明义,观点鲜明。成副委员长强调指出,发展取代燃油型交通工具的电动车对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成思危副委员长引用大量数字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说,石油、天然气作为不可再生的世界重要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估计,全球石油资源仅能继续开发50年左右。我国石油资源相对贫乏,可供开采的储量更少,我们的原油储藏量占世界的2%,然而消耗却占世界的近20%,2004年,我国产油1.7亿吨,已远不能满足需求,不得不大量进口,去年进口石油突破1亿吨,石油进口增长达到全球新增需求一半以上,已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现在石油价格猛涨,对我们国家的发展将起到很大的制约作用。在此情况下,加强科学研究,尽量考虑用石油的代替物尤为迫切。否则,能源危机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将严重威胁到国民经济安全。因此,发展取代燃油型交通工具的电力交通工具将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为电力资源尚有很大的潜力,很多可再生资源如风、太阳能和核电等新能源都可以成为电能来源。

  “在世界石油消耗中,航空占12%,海运占7%,而汽车耗油占75%。”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彦仲引用联合国的统计数据来预测我国汽车未来耗油的严峻性,“在石油消耗中,机动车油耗所占比重最大,去年我国汽车产量超过500万辆,保有辆已经是几千万辆,汽车耗油已占我国耗油量的25%,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的汽车还要进一步增长,消耗的石油将占全国石油消耗量的35%,到2020年,我国汽车对石油的消耗将达到全国油耗的55%。由于国内石油资源的缺乏,就需要大量进口石油。为解决这一矛盾,除了发展小排量汽车和节能汽车外,发展电动汽车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汽车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资源和能源严重紧张的局面,同时也给环境保护带来了比较大的压力。同济大学校长、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万钢在会上说,汽车的发展和石油进口量持续同步增长,如果我们不加以控制的话,不仅会发生严重的能源危机,而且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世界电动车协会轮值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把交通工具的电动化视作一场真正的绿色技术革命。他分析说,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尤其是一些大城市,汽车已经成为第一污染源,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大力推行清洁燃料,实现交通工具的电动化。电动车与常规的内燃机车相比,具有效率高、环境污染小、无废气排出、几乎没有噪音等特点,是公认的绿色交通工具。

  与会人士还从吸纳就业、拉动内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角度来力推电动车的发展。

  张彦仲分析说,从制造业角度看,电机制造和车辆组装都属于人力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形态,电动车工业可吸纳大量人力就业;从市场开发和社会化服务的角度看,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个人交通工具的销售和超过1000万辆电动车的用户服务也可以吸纳大量人力资源;另外,日益扩大的国际市场对轻型电动车的需求也可以增加我们的就业。一辆轻型电动车,从生产到销售再到售后服务,可以支付的劳动力总费用大约为600元,以年产1000万辆计算,就是60亿元,以人均收入1000美元计算,60亿元就意味着可以创造73万个就业岗位。另外,电动车产业对国家税收和投资的贡献也是同样不可忽视的,它也间接促进其他就业和GDP增长。

  尽管发展电动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作为新一代绿色环保代步工具的电动自行车,从出生那天起就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从2002年7月北京限制电动自行车上牌,到2003年6月福州禁售电动自行车,从2003年8月海口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到2005年5月珠海立法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电动自行车在一些城市以“污染”、“不安全”、“妨碍交通”等种种理由频遭封杀。电动自行车为何屡屡遭禁?禁行的理由是否经得起事实和科学的检验?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遭禁理由不足为据。

  回忆起电动车发展过程中颇具冲突性的福州禁令,浙江省自行车协会副理事长倪捷说,“仍然历历在目”。

  “2003年6月1日,福州开始禁卖电动车,所有的电动车必须从卖场撤出。当时我们联合了120家电动车厂家将福州市政府告上了法庭。”案子没有输赢,但倪捷认为该事件赢得了全国媒体的关注和支持,并对其他地方政府起到了警示作用。

  福州并不是电动自行车被禁的源头。早在2002年8月1日,北京市就颁布告示称,北京作为特大型城市不适合发展电动自行车,并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清华大学教授马贵龙认为,北京开了一个坏头,因此才有后来的福州、长沙、太原等地对电动自行车的封杀。

  “企业现在仅仅是维持,根本谈不到发展,因为电动车从出生的那一天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的声音在广东省从来没有停过,特别是近一段时间,广东省部分地区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的声音更是高涨。”广东赛德玛电动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廖军心情沉重地说。

  今年5月28日,广东珠海市通过地方立法规定,7月1日以后禁止电动自行车在道路上行驶,违者将被处以500元的罚款,拒交罚款的,电动自行车将被没收予以销毁。这一规定对珠海电动自行车用户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电动自行车的命运也进一步被推向逆境。

  谈起珠海禁车,珠海消费者代表蒋清平不禁黯然神伤。在论坛上,蒋清平不仅站着发言,还表示了蓄胡须以待电动自行车解禁的决心。“珠海市现有电动自行车4万多辆,禁止上路就剥夺了人们选择道路交通工具的权利,让本来很轻松便利的出行方式变得复杂和沉重。”

  “一些地方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的主要理由是电动自行车速度快,不安全,电池有污染,效率低,易造成交通拥堵,我们认为上述论点没有依据。”中国自行车协会理事长王凤和说,“关于安全问题,电动自行车产品有国家标准,对整车的时速、重量、制动性能、车体的强度、电器部分的保护和整车道路行驶要求都有规定。另外,《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对电动自行车的车速和行驶的道路也有了明文规定,骑车人购买符合标准的车子,在规定的速度和车道上行驶就不存在不安全的问题。”

  事实也是如此,据资料显示,在全国电动自行车拥有量最多的上海市,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率仅为0.17%,恶性交通事故更是微乎其微,比起汽车来,交通事故要少得多。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指出,电动自行车绝大部分都使用铅酸电池,铅酸电池确实存在二次污染问题,但不存在一次污染;与汽车产生的尾气、噪音及电池污染相比,电动自行车的二次污染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新型的电动自行车由于使用的是锂电池或镍氢电池,已不存在污染问题。

  中国自行车协会理事长王凤和认为,单说电动自行车使用有污染是不对的,在电池回收处理方面,电动自行车行业还走在了其他行业的前面,电动自行车的快速发展会带动铅酸蓄电池回收处理的产业发展,也会带动其他的电池发展,从而减少和避免污染。

  “因为铅酸电池的污染而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是一个捏造的理由。”针对最近有大学教授说电动自行车造成电池污染、影响环保的问题,清华大学教授马贵龙有些愤怒,“他们不可能不知道所有汽车、飞机使用的电池都是铅酸电池,为什么这些电池放在汽车、飞机上使用就不谈污染,而放在电动自行车上使用就开始大谈特谈污染?”

  “电动自行车行业从发展之初就制定了电池回收协议,电动自行车的废旧电池污染问题在全社会的电池污染问题当中是微乎其微的,只有1%都不到的危险性,如果不搞好电池回收,销售商是不能取得产品的。”马贵龙在论坛上向大家阐明事实。

  至于电动自行车被禁的“罪状之三”——造成交通拥挤,马贵龙认为,汽车发展太快,道路建设和管理跟不上才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电动自行车不但不会造成交通拥堵,反而是解决交通拥堵的有利条件。

  中国自行车协会理事长王凤和指出,“事实胜于雄辩,北京市曾做过统计,按各类车占用道路的面积算,小轿车是23平方米,自行车是10平方米。美国加州的专家做过研究,在3.7米宽的道路上,每小时通过的小轿车是3600辆,每小时可通行自行车10600辆,是轿车的3倍。限制电动自行车上路行驶是没有道理的,更没有科学依据。”

  《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将电动自行车定性为非机动车,电动自行车终于有了合法身份。然而这并没有给电动自行车带来多少光明,被禁的命运仍屡屡上演。众多专家论证指出,封杀电动自行车有悖公民私有财产的保护权,有悖消费者的选择权,有悖交通参与者的路权。专家们还指出,封杀电动自行车的决策过程存在着明显的制度缺陷和机制漏洞,消费者应该在公共决策中享有应有的位置和权利,并有权参与社会的管理和监督。

  在此次论坛上,浙江省自行车协会副理事长倪捷提出了一个个人观点。他说,《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8条规定,依法应当登记的非机动车,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后,方可上道路行驶。依法应当登记的非机动车的种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定。从字面理解就是,省级人民政府只是有权决定应当登记的非机动车的种类,而并没有授权省级人民政府规定某一种非机动车不能上路。

  “我们以往看到的材料都在说,《道路交通安全法》授权地方政府可以制定能否上路的规定。这个理解实际上是错误的,因为我们翻遍《道路交通安全法》,只发现某一种非机动车要不要登记这件事情由省级人民政府做出规定,并没有赋予地方可以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的权力。同时,关于处罚的问题,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只要上位法对行政处罚做了明确规定,下位法就不能超出上位法做出新的规定,我们既然有《道路交通安全法》对行政处罚做了规定,作为地方性法规规章的下位法就不能超越《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否则就是违法的。”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行政法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莘在论坛上态度鲜明。

  据了解,珠海市禁止电动车上路的规定跟其他地方不同,它承认电动自行车是合法私有财产,但又不许使用,一旦使用了,消费者就会被罚,乃至电动自行车被没收甚至销毁。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中国消费者协会理事刘俊海教授就此认为,消费者买了电动自行车就是为了使用,在不影响他人以及公共安全的情况下,厂商的生产、销售行为是自由的,消费者使用也是自由的。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侵犯了消费者支配自己财产的自由。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学系主任毛寿龙也认为,电动自行车是私有物品,并对消费者有利。“政府应该给个人以消费的自由,给厂家以生产自由,也给商家以销售的自由。”他同时指出,眼下地方政府不应该考虑如何禁止电动自行车,而是要考虑如何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电动自行车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时政府要做的工作,不是一有问题就发令禁止,而是要通过加强管理等手段去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因为自身管理水平不高而去禁止生产、消费电动自行车。”毛寿龙说。

  “没有和谐的消费政策,就没有和谐的消费环境,也会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立。对于电动车产业来说,亟须出台和谐的消费政策,不能够准许生产、准许销售、准许消费者购买,却不准许消费者使用。” 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武高汉在会上慷慨陈词,他说,在制定和谐消费政策的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和谐的决策机制。任何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都是多种力量较量的过程,而在这个较量中,代表消费者的声音太弱了,因此一些政策多有偏颇。“怎么办?一是要确立消费者的代表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有权利参与社会的管理;二是要建立真正的、让消费者代表发表意见的制度,不要走过场,除在数量上保持均衡之外,在质量上也要保持均衡,不能随便在大街上请几个消费者,他们是不能够代表消费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作为代表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有坚定的消费者立场,第二有精准的专业知识,二者缺一不可。同时,政府职能部门在制定政策过程中要避免重形式、重行政、轻民事的倾向,只有调动13亿消费者积极参与市场监督,我们的市场经济才能够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刘莘也指出,不论地方立法也好,还是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也好,实际上从立法的要求来说,凡是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尤其是涉及到有很大争议的事情时,法律本来就要求制定者、起草者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在激烈争执的情况下,甚至要开座谈会、论证会和听证会,“所以我认为,像电动自行车这样一个问题,政府不应该草率行事,应该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能源和环保,这两个在“禁令”中被数落得最多的“罪状”已掩盖不了电动自行车和社会资源的分配矛盾。“禁摩、禁电、限微”这些看似孤立偶然的个体,在“公交优先”、“汽车霸权”的理论下,也确实代表了一种社会倾向,这个倾向就是一种对两轮车的歧视与偏见,就是一种妄想达到汽车社会的热望和浮躁。“你有你的路权,我有我的路权”,面对“汽车霸权”、面对种种禁令,电动自行车消费者们有权利说“不”。

  做了将近20年电动自行车研究的清华大学教授马贵龙似乎走到哪儿都被人指责——人往高处走,只有你马贵龙是水往低处流。

  “尽管《道路交通安全法》把电动自行车列为非机动车,好像给了一个正式户口,但是在人们的心目中,好像电动自行车就是下三滥。在这种心理下,搞电动自行车的人也似乎低人一截。”马教授的发言颇有不平。他说,“我们国家的电动自行车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们不落后,只会领先。可这么一个产品,没有受到重视,反而处处被封杀。这些禁令阻碍了生产力发展,阻碍了科学技术进步。一些人把电动汽车和电动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对立起来,以为只有电动汽车才高级,这是非常荒谬的。”

  “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实际上是道路交通资源分配不公平、不合理的体现。”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名誉副会长、四川省自行车协会会长谷岩说:“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是一个利益的分配,是交通资源、道路资源的分配,大家都知道,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公平、平等是一个基础,禁令恰恰是道路交通资源分配不公平、不合理的表现。”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帆认为,“我们一直在强调拉动需求,可是在总需求方面却处处为有钱人考虑问题,就是不为大多数人考虑问题。一些坐轿车的人,包括一些坐轿车的政策制定者坐惯了轿车,总是嫌骑车的人挡了自己的道儿,看着它不顺眼,就想把它规范一下,但已经有好几万人骑上电动自行车了,你把它禁了,这个损失怎么办?凡事要为大多数人着想。”

  与会人士认为,封杀电动自行车的背后是对两轮车的歧视和偏见,这种做法代表了一种社会倾向,是一种想要一步到达“汽车社会”的热切希望。按照某些地方的意见,中国社会的理想状态就是私人轿车与快速公共交通结合的状态,不能容忍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甚至自行车的发展,对低档微型轿车也加以限制,要着力打造出“豪华气派”的大交通格局。长此下去,最终会使城市变成一个又一个“堵城”,因此,必须全力遏制无节制的汽车霸权,反对歧视两轮车。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郑也夫每天骑自行车40分钟到学校上班,所花的时间并不比坐车多,且无堵车迟到之虞。他在很多文章中谈到了这样一个观点,“道路资源,说到底是一个路权问题。你有你的路权,我有我的路权。你走你的道,我也可以有我的道,我不想侵入你的道路,你也要把我的道路给我啊。”在此次论坛上,他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居民应该有不同的交通方式的选择权,汽车、电动自行车这两种交通工具的生产者与使用者,其权利是平等的,不应厚此薄彼,应贯彻公平原则。他还认为,交通手段多样化要比单一好,因为多样化可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在交通综合效率上也应该更好一些。

  “电动自行车是目前唯一能够达到产业化程度的电动交通工具。现在社会多元化,需求也是多元化的,我的观点是,电动自行车能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不应该受歧视,和谐社会应该满足各种人的需求。”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动车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马润津发言说。

  与会的许多专家学者都认为,发展电动自行车不光只是一个“路权”的争夺,目前条件下不仅有必要,而且应该下决心保护电动自行车,以延缓各种轿车的快速增长。

  产品超重、超速,制动性能不达标,电池质量不过关,售后服务难到位……近几年,电动自行车在整体质量不断提高、市场规模日益扩大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导致电动自行车投诉逐年增加,消费者反映强烈。论坛会议上,有关主管部门和专家对电动自行车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层层分析和“把脉”,并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2004年12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了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的质量抽检结果,其中,电动自行车的抽样合格率为88.6%,主要问题为部分自行车存在设计和制造缺陷,车架/前叉组合件振动强度差,容易发生车架断裂,电机、电池使用寿命短等问题。这一结果一经公布,在业内引起较大反响。此外,南京市工商局等部门去年对南京市场上的电动自行车进行了一次质量抽查,结果显示,43个批次的产品合格率仅为56%。来自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的统计显示,去年4月份,有关电动自行车的投诉达167件,占交通工具类投诉的55.11%。

  在本次论坛会议上,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问题也成为与会代表关注的热点话题。

  “我们一方面要大力促进这一产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认真监管规范市场,做好管理工作。”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副局长刘凡在会上认真分析了电动自行车存在的种种问题。

  刘凡说,近年来,电动自行车日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整个行业发展迅速。一些人看到这是一个“金矿”,不管自己是否具备生产条件,不管是不是有足够的技术人员和检测设备,纷纷上马生产电动自行车,从而致使整个产业鱼龙混杂,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有的以次充好、以假充真,质量状况堪忧;有的短线操作、见好就收,售后服务缺失。此外,由于没有统一的电动自行车“三包”规定,找不到详细的理赔条款,从而也给各级工商机关和消费者协会处理有关电动自行车的申述和投诉造成很大困难。这种状况无疑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打击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阻碍了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本报社长兼总编辑李学寅在会上指出,目前,一些企业为了盲目迎合小部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将电动自行车时速擅自提高,大大超过国家标准,致使一些电动自行车出现严重的安全隐患;一些小企业采用不合格配件自行拼装电动自行车,导致质量状况堪忧。因此,如何进一步规范产业发展,并出台国家“三包”政策,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权益,已成为影响电动自行车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

  马润津和王凤和等专家也提出了电动自行车的技术标准问题,他们指出,在年产的600多万辆电动自行车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超出电动自行车目前执行的国家标准,一些电动自行车因为设计时速过快,常常会威胁到其他人的交通安全。

  国家质检总局法规司司长刘兆彬、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武高汉等人也对电动自行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表示关注,希望企业一定要把精力放到提高质量上来,真正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刘凡认为,规范电动自行车市场就必须首先提高电动车生产企业市场的准入门槛,加大市场监督抽查和整顿的力度,对无照经营的企业依法关闭,对抽查出来的不合格产品和多次生产不合格产品的企业,要依法从市场上清理出去,从而为正规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于电动自行车消费者遇到的理赔难等问题,刘凡建议国家工商总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和中国消费者协会等部门尽早研究制定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电动车″三包″规定,从而谋求国家政策与市场环境、企业利益与消费者利益的和谐,并促进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电动自行车的制造安全、行驶安全,已经成为广大消费者、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高度关注的一个焦点,因此我们在规范这个产业发展的时候,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国家质检总局法规司司长刘兆彬对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4点建议,分别是,高度重视行业标准,高度重视安全,高度重视环保,高度重视质量。刘兆彬说:“只有在这4个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和发展,才能真正迎来我们国家电动自行车产业光明灿烂的春天。”

  这是工业新文明的种子,这是先进生产力的体现,这是一场真正的绿色技术革命,中国的电动车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并为交通文明带来了新的曙光、新的希望。展望未来,中国的电动车产业必然会走出迷局,走出困境。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寄语中国电动车产业,“抓住机遇,努力工作,争取把我们国家电动汽车和电动自行车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电动自行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一直在鼓掌声和非议声中成长。

  “电动自行车在近10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1998年我国电动自行车产量仅为5.4万辆,2000年为29.3万辆,2002年为158万辆,2004年则为600多万辆!现在全国的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达1500万辆以上,其发展速度之迅猛足见其市场潜力之巨大,也足以说明这一产品的旺盛生命力。”王凤和自豪地说。

  清华大学教授马贵龙感叹道:“这是一个增长速度特别快的行业,而且质量不断得到提高,性能也比过去好得多。这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电动自行车在逐步走向成熟。”

  展望未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彦仲激动地说,“我们相信,中国电动汽车的产业化梦想一定会最先在我国实现,而先行大力发展电动自行车和轻便电动车则必然成为实现这个伟大梦想的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两院院士、原建设部副部长周干峙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畅谈新技术的突飞猛进给电动自行车的发展带来的活力,给百姓的生活带来的便利。他预言,我国电动自行车的发展一定会有一个光辉的未来。

  与会专家指出,从更广阔的范围来看,电动自行车的使用环境也在发生变化。2003年,美国和欧盟分别通过法律,明确了电动自行车作为一种特殊的自行车的法律地位,鼓励人们积极使用。日本是电动自行车崛起的发起国,自然是最早支持电动自行车的国家。综合来看,在世界各个主要地区,电动自行车都取得了普遍的赞同。

  今年2月,中共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公开发表文章,题目是《借鉴国内外经验,重新审视北京电动自行车上路政策》,这表明,过去的观点已经发生了令人兴奋的与时俱进的变化,人们有理由相信,福州、南宁等地经过更为谨慎的思考,也会朝着“方便群众又造福一方”的方向发展。

  “电动车是一个清洁的高效的智能的可持续的21世纪交通工具,谁也不能阻挡,因为这是市场的需要,历史的潮流!”世界电动车协会轮值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信心坚定。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对中国电动车的发展寄予很高期望,他说:“我们现在面临很好的机遇,就是2008年的奥运会和2010年的世博会,因为奥运会和世博会都提出了一个绿色环保的概念”。成思危寄语中国电动车产业,“抓住机遇,努力工作,争取把我们国家电动汽车和电动自行车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一个盛会,一次探讨,一场聚会,一番交流。“第二届中国电动车产业发展高层论坛”注定是一次成功的盛会,一次影响中国电动车产业未来走向的盛会。2005年,也注定是我国电动自行车产业快速成长的一年。在历经十余年的风雨后,中国的电动自行车产业正架设起一座通往“新文明”的大桥,我们相信,在这座桥上将没有人类交通对石油资源的无节制消耗,将没有废气噪声对生存环境带来的肆意破坏。电动车将改变人类的文明史,并将继续书写人类的文明史!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