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内需与外需:谁更是真正动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7日 09:32 金时网·金融时报

  今年6月的一个清晨,北京石景山物美超市八角店门前近300人排起了长队,原因是当天鸡蛋促销,5.3元1公斤,每人限购1.25公斤。算下来,排1小时的队,能省0.9元。也就是说,人们宁愿为省1块钱而排1小时的队。价格变动对市民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9.5%,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而与此同时,居民消费价格涨势逐步趋缓,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稳步回落,
4、5、6、月的同比涨幅分别为1.8%、1.8%和1.6%,环比分别下降0.3%、0.2%和0.8%,但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仍然走高,上半年同比上涨5.6%。这种"剪刀差"表明,价格链条出现断裂,生产过剩隐忧已现。经济学家认为,这进一步反映了消费需求下降的趋势。

  外贸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被称为"外需"。今年上半年我国外贸出口总值达3423.4亿美元,增长32.7%;进口3026.9亿美元,增长14%,2002至2004年出口增幅分别为22.93%、34.6%和35.7%,而同期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分别为8.8%、9.1%和13.3%--外需过旺、内需不振的情况对比竟如此强烈。

  从"外需"看,我国以扩大出口促进经济发展的出口导向政策,长期以来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我国在比较竞争优势时也反复强调中国廉价劳动力这一重要因素。然而,劳动力也是最宝贵的初级资源。过度依靠价格竞争力的出口模式必然使中国陷入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的所谓"比较优势"而难以自拔,其后果则是牺牲国内劳工福利,恶化国内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格局,影响全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这说明,满足外需不应成为我国发展的目的。近年来我国出口的屡次受阻,更从技术层面说明,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过度依赖外需谋取发展,已是不现实的,必须将促进经济增长的着眼点放在增加就业和促进消费持续快速增长上来,把扩大内需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消费者的需求来自消费者的收入,如果收入不能与经济增长形成良性的同步增长关系,那么,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大打折扣。从统计数据看,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并未随经济的增长而同步提高,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比

  GDP增速低1.8和2.7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居民总体收入增长缓慢;第二,收入差距近年来在城市内部、城乡之间不断拉大,形成了有收入无需求、有需求却无收入的局面,提高幅度不大的收入更难以形成有效需求。

  人们宁愿排队的另一个原因,是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近年来,我国直接关系到城镇居民切身利益的改革措施较多,如就业制度、退休制度、医疗制度、住房制度和教育制度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使消费者对未来支出的确定性、依赖性心理演变为不确定性心理,居民为了防范未来的支付风险也减少了即期的消费。再加上证券市场持续低迷,使人们的消费热情和预期大打折扣。

  内需不足暴露出了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深层矛盾。解决这一矛盾,首先必须明确仅仅依靠外需不能满足发展的目的,还必须扩大内需,确切地说,是扩大消费类内需。我国政府曾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然而,这些政策离预期的效果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尽管利率一降再降,由于没有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普通老百姓难以突破传统的银行存款最安全的观念;放宽贷款鼓励个人信贷只能促使小部分观念超前并且经济收入较高的老百姓放开手脚;房改政策使得普通的工薪阶层背负了沉重的负担,对于广阔的农村则几乎没有什么刺激作用可言;教育费用的提高更使得农民苦不堪言,不少农村来的学子只能靠助学贷款维持,在教育上的消费虽然提高,但是无疑挤占了其他消费需求。

  如果说我们今后经济的发展要立足于内需,那么,今后扩大内需的重点是:第一,提高农民的收入。如果农民收入水平达到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中国内需将会成倍地增长,内需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障碍也就小得多了;第二,明确政府的职能,把应承担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义务,由政府切实承担起来;第三,通过适当的政策干预,扩大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只有这样,我国的经济发展才能找到正确同时也永远不会衰竭的动力;只有这样,我们发展的动力与目的才能达到一致。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