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能力依然脆弱 国企改革不可动摇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7日 04:25 中华工商时报 | |||||||||
国家统计局7月25日公布的一组数据令人深思。 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6.7%,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了22.5个百分点;但是,同样的竞争环境下,集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利润却增长了30%,私营企业更是增长了40%,都基本保持了去年以来的增幅。
从亏损额来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上半年亏损额增长近六成。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亏损企业亏损额达543亿元,亏损额增长达84.4%,所“贡献”的亏损额超过总量一半。 数据说明了什么? 我们以为,它至少说明: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仍然很脆弱,竞争能力仍然偏低。 众所周知,去年,国有企业的利润曾大幅增长。根据国资委的统计,全国13.78万户国有企业全年实现利润比上年增长52%,中央企业利润增长近60%,的确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但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有几点是不能忽视的:其一,去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带动了需求和价格双双上涨,有关研究表明,影响企业利润增长的因素中,80%来自需求增长和价格上涨,因加强管理、挖掘潜力带来的利润只占20%;其二,宏观调控使信贷收紧,民营企业在这方面受到的冲击远大于国有企业;其三,国有企业的相当一部分利润来自垄断行业:2004年,仅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宝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7家公司实现的利润就占到了全部中央企业利润的78%。 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份漂亮的成绩单掩盖了国有企业普遍效率低下、经营不善的事实,甚至给人们造成一种国有企业竞争力大幅提升的错觉。当宏观经济增速走势呈缓、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一些有利国企的短暂因素减少之时,国有企业昙花一现之后必然“原形毕露”,其盈利能力的下降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去年以来,由“郎顾之争”引发的国企改革大讨论至今仍未平息,国企产权改革问题出现了极大争议,甚至停滞不前,管理层一度叫停了国有企业MBO,改革迷雾重重。 但是,国有企业利润下降的事实再次提醒了人们。我们认为:大讨论现在已经到了该有一个统一认识的时候,有关改革的具体操作方式和有关细则应当讨论,但是国企改革不能因噎废食,其方向绝对不能动摇。 日前传来的消息说,国资委正在紧锣密鼓制定《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最为敏感的内容之一,便是允许大型国有企业“管理层增量持股”。尽管与敏感的MBO问题还有距离,但是,在当前的情况下,这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大胆的突破。 国企改革当坚持这样的方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