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金志国:本土国际化决胜未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6日 10:30 潇湘晨报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金志国

  青啤的“后并购时代”

  国内啤酒行业的“规模大战”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基于应对加入WTO后的全球竞争,青岛啤酒率先在全国掀起了购并浪潮,在地方啤酒企业普遍遭遇资金困境和强势啤酒集团
“做大做强”欲望的驱使下,燕京南下,青啤西进,华润北上,暴风骤雨般的扩张和并购迅速袭卷了啤酒业。

  进行了一系列的整合后,青岛啤酒在国内18个省、市、自治区拥有了50家啤酒生产基地,构筑了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基本完成了全国性的战略布局,而国内市场上也基本形成了青岛、燕京、华润“三雄争霸”的格局,三大巨头年产销量占到全国的30%左右。

  “现在提起中国啤酒行业,大家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三雄争霸的局面,这说明中国啤酒行业过去几年的整合比较成功。”金志国表示。不过,并购浪潮和规模快速扩张也带来了“消化不良”的后果:规模大了,效益却没有达到同比增长。金志国分析:“这是因为企业做大的欲望太强了,而自身的能力却不足以把大企业做强、做活。”

  2001年,金志国出任青啤副董事长、总裁,开始领导青岛啤酒实施后“并购时代”的战略调整,由“做大做强”转向“做强做大”,在制度、机制、市场、品牌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变革,苦练内功,走上了一条“自强”之路。2004年,青岛啤酒品牌价值达到168.73亿元人民币、市场占有率达到12.8%,产销量、销售收入、出口量、创汇额等指标均居行业之首。

   走“竞合共赢”之路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并购浪潮是基于对“狼来了”的恐惧,那么,加入WTO三年后的今天,中国啤酒行业已经真正开始了“与狼共舞”的时代。

  2004年12月,比利时啤酒酿造商英博集团所属的英特布鲁以1820万美元现金收购湖南华狮啤酒有限公司剩余的45%股权,进而实现对湖南华狮的100%控股。有关统计显示,英特布鲁在中国的18家酿酒厂的年产能达到300万吨,以9%的市场占有率排名国内四强,直逼青啤、燕京和华润。几乎与此同时,丹麦啤酒商嘉士伯收购了云南最大的啤酒制造企业大理啤酒,美国安海斯-布希(AB公司)与南非SABMiller就哈尔滨啤酒展开收购大战,AB公司巨资收购哈啤。

  英特布鲁、嘉士伯、喜力等国际知名啤酒巨头不断拓展势力范围,使国内啤酒企业明显感到外资的压力。金志国指出,从目前来看,外国啤酒品牌对中国品牌的冲击尚不明显,但加入WTO后,任何屏障都挡不住资本的“洪水猛兽”。

  外资冲击波的侵袭使青啤人意识到,在一个全球化的市场上,靠一个企业单打独斗与外资决战只可能是螳臂当车。幸运的是,早在2001年,金志国就预计到这一轮外资冲击波的必然来临,并迅速作出反应。2002年,青岛啤酒与美国AB公司结成战略联盟,走向了“竞合共赢”的国际化之路。同年,青岛啤酒成功打入台湾市场,加快了海外扩张的步伐。

   “国际化不是出国卖酒”

  目前,青岛啤酒公司已成长为具有相当国际竞争力的啤酒企业,青岛啤酒品牌也已经是中国最具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啤酒品牌,在某种程度上,青岛啤酒成为中国啤酒的代名词。然而,金志国很清醒:“与英特布鲁、AB公司、SABMiller等国际航母相比,我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按金志国的说法,现阶段青啤已经实现了“国际化的品牌,区域性的销售”,而未来的目标是“国际化的品牌,国际化的市场”。“新百年”伊始,青啤如何胜在将来,成为一间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公司,金志国确立了一个“两步走”的战略:第一步是实现“本土国际化”,然后才是走出去——外向国际化。

  “青岛啤酒的国际化不是简单地把青啤的产品卖到海外市场,像很多企业那样‘赶一趟远集’,赔本赚吆喝。”金志国指出,中国市场已经是国际化、全球化市场的一部分,外国“诸侯”云集,惨烈的竞争环境不比国际上任何一个子市场的竞争难度低;如果在国内市场上按照国际市场的规则运作,提高青啤的国际化的竞争能力,使青啤真正强大起来,走出去肯定赢。所以,青岛啤酒国际化的第一步是在未来10年实现“本土国际化”,也就是企业自身素质、国内市场的国际化。

  “我还没看到有哪个国际品牌,连家门口的市场都没做好,就去全球大规模扩张的。”金志国表示,目前整个中国啤酒行业的集中度仍然非常低,遍地开花的小酒厂带来的过度竞争,极大地冲淡了整个行业的利润率,但纵观国际大公司的发展过程,都是经历过充分的市场竞争而发展起来的,必须先成为本土的大公司,才能成为国际化的公司。

  青岛啤酒找到了它的国际标杆——AB公司。金志国断言,在未来十几年内,中国企业真正成熟之后,真正的国际化大公司必将在中国本土诞生。

  本报记者 张冬萍 实习生 陈 浩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本土国际化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