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GDP增长率出人意料 中国经济不是过山车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3日 15:20 经济观察报 | |||||||||
刘树成/文 2005年第1季度GDP增长率为9.4%。2005年第2季度GDP增长率为9.5%。2005年上半年GDP增长率为9.5%。这有点出人意料。一来,最近国内外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正在趋冷。而实际数据显示,2005年第2季度GDP增长率不但没有比第1季度下降,反而还比第1季度高出0.1个百分点。二来,中央宏观调控调了一年多,经济运行还这么平稳。从理性感觉上说
这涉及到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笔者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是:中国经济正按宏观调控的预期目的运行。进一步具体地说,中国经济正由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上半年的局部过热和在适度增长区间(8%―10%)的上线区域运行(9.6%―9.9%),正在向适度增长区间的中线(9%左右)正常地、合理地回归。这正是2003年下半年以来,到2005年上半年,中央实施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正在取得的预期效果。 中国经济正在向适度增长区间的中线回归,是不是像有专家所说的那样,经济周期的上升拐点(周期顶峰)已过,经济已经处于周期的下行段,并像“过山车”一样将飞速下滑呢?分析起来,这种判断是对经济周期的一种过于简单的认识。 1. 我国新一轮经济周期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由“吃穿用”向“住行”升级所推动的。这一推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较长时期的。这一轮周期如果从2000年算起的话(该年GDP增长率为8%),到2004年,上升阶段已历时5年;如果从2002年算起的话(该年GDP增长率为8.3%),到2004年,上升阶段已历时3年。这与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往往只有1至2年相比,已属延长了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从经济周期一般理论来讲(参见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在以10年左右为期的“中程周期”来考察时,其中可能包含2至3个“短程周期”,也就是说,其中可能包含不止1个上升拐点(周期顶峰),或者说在1个“短程周期”的顶峰过去之后,可能还会出现第2个、第3个“短程周期”的顶峰。所以,说“我国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拐点(周期顶峰)已过,经济已经处于周期的下行段,并像‘过山车’一样将飞速下滑”,未必就是如此。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一些国家出现经济周期平滑化、微波化的趋势,我国经济周期也出现了这种趋势。各国所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与各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宏观调控的不断改善有关。所谓经济周期的平滑化、微波化趋势是指,经济周期由过去那种起伏剧烈、峰谷落差极大的波动轨迹,向着起伏平缓、峰谷落差缩小的波动轨迹转变。所以,一个经济周期的上升拐点已过,并非接下来就像“过山车”一样飞速下滑。在实现经济周期的平滑化、微波化中,控制经济周期的峰位,及时削峰,是一个重要的关键环节。因为“大起大落”的要害是“大起”。2003年下半年以来的宏观调控,与我国历次宏观调控相比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动手早、见效快,及时控制住了峰位。这有利于实现经济周期的平滑化、微波化,有利于延长经济周期的适度高位平稳运行。 3. 经济由适度增长区间的上限区域向适度增长区间的中线回归,是一种必要的调整。这种调整是一种清洁机制,是正常的清理过程,可以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和有效经营,同样有利于延长经济周期的适度高位平稳运行。企业应该学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应对经济的波动。 4. 我国经济在1997年至2000年间,在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和克服国内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保持了7%至8%的增长(GDP增长率分别为8.8%、7.8%、7.1%和8%),这与同期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相比,包括与我国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相比,已属难得的平稳增长,根本不是有的同志所说的那样“坐在了飞速下滑的‘过山车’上”。 因此,笔者认为,2005年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态势并不意味着宏观调控需要向着更加紧缩的方向加大力度,也不意味着宏观调控要向扩张的方向施加力度。由于在已经实施的控速降温的宏观调控政策下,经济正在向适度增长区间的中线回归,而且这些调控政策的效应尚在进一步释放、消化和吸收之中,所以,总体上说,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确定的“双稳健”政策,即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应改变,而应继续实行下去。也就是说,当前宏观调控的总体政策取向,仍应实行松紧适度的中性政策,既不要变为紧缩性政策,也不要变为扩张性政策。 当然,在实行“松紧适度”的中性政策中,并不排除根据经济形势的具体变化或针对新出现的某些局部问题,而进行“略有从紧”或“略有从松”的适度微调。但这种微调也不宜频繁。总的说,应保持宏观调控基本政策的稳定。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