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摆脱制造代工的宿命 国际竞争规模制胜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3日 13:41 《财经时报》 | |||||||||
当前,全球产业的合并方兴未艾,企业规模大才能自创品牌,才有能力承担研发费用和风险,才有可能摆脱制造代工的宿命 汤明哲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态势,有朝一日中国企业势必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学(Industrial Organization)是专门研究产业的竞争状况和产业的绩效,这门学问有所谓的结构-行为-绩效(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命题,意指产业结构决定产业中厂商的行为(例如投资,研发,品牌策略),厂商的战略行为决定产业绩效,产业绩效包含生产力的提升,技术的进步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如果产业绩效不佳,要追究的源头是产业结构不良。产业结构包含了市场集中度、进入障碍和成本结构等要素。市场集中度最简单的度量就是产业中前四大公司所占有的市场份额的总和。如果是封闭的经济体系,企业互相竞争,中等程度的市场集中度就可以发挥经济规模效益;但处于开放的国际市场,如果国内产业集中度低,就无法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中国加入WTO后,企业面临的是国际市场的竞争。最近二十年来,国际化的结果造成国际公司的竞争加剧。为了应对竞争,最近几年,国际市场上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并购案件。当国际市场的竞争对手都是巨型的跨国企业时,中国的企业规模也必须与之匹敌,才能达到研发,生产,营销的最小经济规模,才有可能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事实上,美国一百多年前也碰到过中国现在遇到的难题。 一百年前的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企业经营的环境,不仅是机器取代了人工,最重要的是创造了规模经济与范畴经济,重新塑造企业竞争环境与条件。但在地广人稀的美国,不足以创造大型企业,必须要有低廉的运输成本才能扩大市场规模,实现经济规模带来的效益。因此十九世纪末期,美国完成全国铁路系统建设是一个重要里程碑,经济规模的效果开始显现。 美国是大型的大陆经济,在经济规模的压力下,美国的中小企开始进行空前绝后大规模的合并,成立所谓的托拉斯(Trust),合并的金额达到全国GNP比例的10%。例如通用汽车,美国钢铁公司都是当年中小企业合并的结果。 三十年后,美国又掀起第二波合并浪潮,这一次创造了寡头产业。除了合并外,大型企业纷纷兴起,如希尔斯(Sears)、J&J和宝洁(P&G)等。最重要的是这些在百年前形成的大企业成为各产业的龙头企业,独领风骚达百年之久,至今难撼其地位。 如今规模经济在国际市场上又取得决定性的作用,全球产业的合并方兴未艾,购并盛行,大者愈大,企业规模大才能自创品牌,才有能力承担研发费用和风险,才有可能摆脱制造代工的宿命。在这方面,韩国和台湾的经济发展策略足为借鉴。 韩国过去的经济发展以大企业为主,虽然经过1997金融风暴,但很快脱颖而出,发展出许多国际知名企业。韩国的现代汽车、三星和LG经过十多年的研发,以自有品牌行销全球,才有现在的成功。到2004年,韩国的平均国民所得超越台湾。 与之对照的是,台湾过去的经济发展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而且中小企业以外销,代工为主要经营模式,除了极少数外,大企业都是以内销为主。换言之,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都是中小企业,当世界市场国际化的程度加速,市场集中度增加,台湾企业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竞争力立即下降。 比如台湾在液晶面板业的厂商就有5家之多,同韩国的两家和日本的一家相比,何以形成竞争优势?台湾汽车业的厂家达到9家以上,更是不堪一击;台湾的金融业更是满地开花,无法有国际竞争力。因此台湾经济最近几年几乎是原地踏步,终被韩国赶上。 进入WTO后,中国企业要迎战不被限制的国际企业,土洋大战的结果似乎都是国内厂商败下阵来,要和国际接轨,政府必须要加强产业的整合,航空业整合成三个重要集团公司就是很好的例子。但在其它产业必须要改变产业结构,增加规模,才能胜利进军国际市场。 (本文作者为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博士,现任台湾大学国际企业学系教授)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