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中国不能再走孤立道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2日 15:26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二十几年来,我国发展的巨大成就让一些“关键词”深入人心。“改革”、“开放”、“发展”、“合作”、“接轨”、“融合”……这些词汇标明了中国过去1/4世纪的发展,因而极少有人质疑其正确性。例如在外交领域,“合作”、“参与”、“多边主义”、“国际组织”、“国际制度”等词汇不仅“时髦”,而且似乎“正确”。我们摆脱了过去相对孤立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制度中去。绝大多数中国人已经接受这样的观念:从孤立到融入、从怀疑到参与,这种战略文化的转型是正确的发展方向。

  但最近笔者又听到有学者谈论“新闭关锁国论”。持此论者认为,大国总是倾向于孤立与单边主义,在多边机制中获益的是中小国家。相互依存必然带来相互限制,参与国际制度在取得利益的同时也必受其约束。因此,在中国国力已经开始崛起时,我们可以再次调整方向,以一种新的“孤立”姿态来获取行动自由。

  初闻此论,多数人以“外行话”一笑了之。但是细细琢磨,又发现这种观点固然极端,但也能引人反思。

  经济方面,参与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普遍潮流,没有哪个国家能在自我隔绝的情况下快速发展自己。但是,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建立或维持自主的国民经济体系,是每一个大国的核心利益。这一点恐怕多数人是接受的:参与经济全球化只是手段,不是目标。经济全球化必须为我所用,最终的目标还是以我为主。

  与此相类似,在外交上我们的目标是维护我们的利益与价值观,是否参与国际制度,同样也只是手段。在当前的条件下,不断积极参与国际制度,对中国创造和平和谐的外部环境有利。但其中也应该有一个“为我所用”与“以我为主”的问题。对此,国内相关讨论还不多见。也许这是因为我们刚刚摆脱相对孤立状态不久,继续参与、继续融入的过程还任重道远。但我们不应成为“国际制度盲信者”,认为只要不懈地融入,不懈地接轨,就可以换来和平、和谐。

  应该说,“新闭关锁国论”者与“国际制度盲信者”都没有解决好“自我”的问题。国际关系中的“自我”是民族国家的国家利益。“国际制度盲信者”陶醉于“融合”、“接轨”,忘记了这些只是一种姿态和手段,并不意味着失去自我。如果没有建国后30多年自力更生建立国民经济体系,中国的改革开放可能不会如此成功。同样,如果没有那30多年中国在相对孤立的状态下提升国力、确立新中国外交的“主体性”,恐怕今日中国外交的自信、开放也会缺了底气。“新闭关锁国论”者则过于执迷于自我,他们没有看到经济一体化有助于成本递减、调整偏好与资源;国际制度降低国际互动的成本,参与其中有利于中国的和平发展;没有看到中国近1/4世纪的一条基本经验:在与世界相联系而不是相隔绝中发展自己;也没有看到即使在美国漫长的孤立主义时期,其国际贸易从未间断,美国也没有排除在1812年美英战争等特定时期与欧洲国家结盟。美国式的孤立主义更大程度上类似于我们常说的“韬光养晦”,而非“闭关锁国”。

  一个正常的大国,其外交政策工具箱中理应拥有多种工具,既有孤立,又有融入;既有单边,又有多边。如同我们已经走出“GDP迷思”,开始倡导“科学发展观”一样,我们也应该走出“孤立的迷思”,“融入的迷思”,倡导一种外交领域的“正常参与观”。(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学者。)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孤立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