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专家指出:上海经济转型的时候到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2日 09:23 解放日报

  上海经济连续1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并且增速持续明显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但,这样的增长轨道,在今年上半年却发生了变化。

  除了经济增速仅仅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增幅这一指标,出现了较明显的“双低”现象———较去年同期相比低,较全国水平相比低。

  这样的变化,意味着什么?增长的趋势,是否会出现逆转?全市的国民经济,下半年走势可能会有怎样的变化?

  人们关注。昨天,经济学人上海圆桌会议聚焦热点,去探讨、去求解……

  增速放缓———有规律性因素

  对今年上海经济出现的“双低”现象,上海社科院经济景气研究预测中心主任刘誯松认为:这有其规律性因素的作用。上海速度的放慢,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是人均GDP到达一定阶段、商务成本上升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一方面是从国际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上海的后发优势,无论是技术上的还是政策上的,都基本利用完了;而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上海的先发优势效应,也越来越不明显了。

  华东师范大学远东金融学院院长、终身教授潘英丽认为:经济增速的放慢,是传统增长方式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以往的中国经济增长,从需求角度主要靠投资拉动,从供给看主要靠要素投入拉动,这就导致经济难以可持续。因为一味投资既消耗当前的产品,又容易引起生产性过剩的危机;而越来越多的要素投入,会带来资源的压力,带来通货膨胀,导致经济的滞涨。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周振华研究员表示:上海经济的趋势,应该是“增长速度减缓,增长质量提高,增长结构改善”。有一个倾向很好,现在区县政府对GDP的增长兴趣似乎开始减少,这说明地方政府对GDP有了更加正确的认识,更讲究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上海,更注重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不去单纯追求GDP。

  他认为,全国的经济形势好像已不存在过热的问题,目前大部分指标都在正常区域,但也有一些指标处于“黄灯区”,关键就看这些指标能否稳住。他还特别提及区域经济格局的微妙变化。如长三角,今年引进外资下降比较快,这有能源瓶颈因素,也有土地制约因素。这可能不会是一个短期现象。而上海身处长三角,可能也会受到较大影响。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教授说:改革开放20多年,我们经历了5次经济周期。而这一轮经济周期是从1992年开始启动,这也可能就是最后一次由实物,如住房、汽车等拉动的经济周期。上海在这一波中可能是最先感觉到的。然而,住房又不单是实物,它还是金融产品,是资产,房价升得太快,大量投机、泡沫就会溢出,于是必然就会有宏观调控。带来的结果是,这轮周期还没走完就结束,许多改善性居住还没完成,持币待购者还有很多。

  内部调节———抵御波动风险

  下半年中国经济将面临严峻考验,房价、金融证券价格、车价、油价等的波动,也会对上海经济产生冲击。如何去抵御外部压力,抵御经济增长的波动风险?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院长石良平教授观点明确:寻找内部结构调节机制。

  他认为,上海可以在三方面着力。一是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快落实,突出国际化、科技化、生态化;譬如绿色的基础设施工程是最可持续的,做的越早,上海经济的抗波动能力就越强。二是利用第三产业引资的大幅上升势头,积极打造全球化的物流集散基地。洋山深水港的即将建成开港是个很好的契机,今后可能会在上海形成面向全世界的生产型服务业,如大型物流中心、大型科研基地、大型投资决策中心。三是在高端制造业方面决不缩手,以此推动上海新一轮第三产业的发展。

  增长方式———必须主动转型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并不是坏事,恰恰是极好的机会,因为“它可以逼着你去考虑后面该怎么做”,去主动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系主任费方域教授说:上海完全可以找到新的路子,上海的竞争优势要建立在大城市本身的优势上,即人才、资金、物流等方面的集聚,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去挖掘、去深化优势。

  周振华教授说,上海城市的功能已从集聚阶段走向集聚与辐射并存,而辐射依靠的就是服务。这一点已经显现,如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开始发展。当然,与大城市相伴随的是商务成本会抬高。对此,刘誯松博士指出,经济增长方式如果不能转到适应高商务成本的阶段上来,产品附加价值、人均劳动生产率等要素就不能和现阶段相匹配。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很多高薪岗位,吸引很多高级人才到上海来,上海就能真正建成国际大都市。未来5年是上海经济发展非常关键的5年,是经济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5年。

  做好准备———承受转型代价

  专家们提醒,转型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对此必须做好心理准备。

  周振华教授举了发达国家的先例,纽约、伦敦当年从工业城市转向现代金融、经济城市,用了三四十年,在转型的过程中一些经济、社会指标是比较糟糕的,致使当时的一些经济学家几乎绝望,认为看不到前途。所以我们要做好承受转型代价的准备,不能太着急,要保持信心。

  困难会表现在哪些方面?袁志刚教授说:上海在发展服务业方面困难很重,因为不是产业结构的自我自然升级,而是要从外国人手中“抢”过来。但上海也是有机遇的———全世界服务业的产业转移势头正在出现。先是软件外包,现在又出现了研发外包,后者要求一个城市具备知识、资金、信息、人才等许多要素,这正是上海的一大优势。

  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陈宪教授指出:发展制造业对拉动GDP立竿见影,发展服务业见效则比较慢,而且服务业产品有难以标准化、制度难以建立等难题,我们必须对此有充分认识。费方域教授说,上海经济结构转变要真正把“三二一”落到实处,且应以科技为基础,提高附加值。上海现在要发展新的东西,同时迅速淘汰旧的东西,现在旧的东西占有资源太多,要施加压力加速淘汰。潘英丽教授认为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两头在外”战略已不适合继续推行了。根据“微笑曲线”,加工制造业这块的利润是最低的,大约只占总利润的10%左右。

  “突围”关键———要发展服务业

  发展服务业是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不言而喻的选择。

  对服务业深有研究的陈宪教授总结:今年以来上海服务业出现了6个变化。第一,上半年服务业增长9.6%。第二,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数量超过制造业利用外资,说明经济驱动发生变化,服务业迎来发展机遇。第三,上海经济亮点之一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很大一块可归入生产者服务业。第四,从服务业产业结构来看,出现了多个新亮点,如信息服务业、专业服务业、会展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等,服务业也开始形成特色产业、支柱产业。第五,服务业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了产业聚集区、聚集带,一些市郊的经济开发区也开始向服务业转变。第六,服务贸易势头不错,上海的服务贸易占全国服务贸易的18.2%。

  对于如何发展服务业,专家们提出了许多建议。袁志刚教授说,上海在服务业方面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最重要的是推进制度改革,就是事业单位的改革。我们竞争性的制造业为什么有这么快的效率,企业制度的改革很重要。现在事业单位所提供的服务业占到50%以上,很多服务业上不来是因为没有供应。上海服务业的增加值、增速与北京相比落后了,应该更加敞开胸怀为全国服务。

  费方域教授提出一个新鲜的口号:“大小并举”,以对应“抓大放小”。“抓大放小”是从所有制角度讲的,“大小并举”则是从企业结构讲的。“小”有两个概念,一是小型高科技企业;二是运用高科技的专业化的小企业,它自己不做研发而是用别人的东西。这两块恰恰是上海需要而又很缺的东西。所以,我们现在对小企业要特别重视。

  还有,上海面临市场深化问题,科技市场不发达,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不明确。同时,市场有好坏之分,必须要有好的设计。再者,政府要转变职能,更好地提供法规、政策。特别是必须制定大量的微观政策,而不是统称“宏观政策”。同时,中介机构的独立程度反映了市场深化程度,也反映了政府职能转变的程度。政府还要提供很好的规划和指南。

  周振华教授举了一个很具体的例子:上海商务楼的供给不够充分,且以出租为主的方式没有与国际接轨。大型跨国服务机构需要整栋的或几层楼面的商务楼,金融、保险机构一般喜欢购房。如果我们不在软环境上下功夫,就难以形成高端服务业的集聚。

  (集成:郭泉真)

  本报记者 马海邻 郑红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上海圆桌会议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