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不是票房的救心丸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1日 12:24 新京报 | |||||||||
编者按:中国电影票房收入长期萎靡不振,而电影票价却一路上涨,居高不下,引起观众的普遍不满,甚至被质疑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复兴。针对这一焦点问题,本报自7月19日开始推出了“中国电影票价调查”系列报道,寻求票房与票价关系的正确答案。自今日起,本版将陆续推出“问责高票价”系列讨论,欢迎读者参与。 “50块一张的电影票贵不贵?”几乎所有被我问过的影院经理都很坦率地回答,“贵
追根溯源,中国电影高票价的始作俑者应该是海外分账大片,很多业内人士都曾特别提到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这部片长180分钟的美国灾难爱情片在中国创造了3亿多的票房,也顺带手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百元高票价。自此,中国大部分电影院就把电影票的价钱抬高到50元的档位,八年过去了,这个价格没涨也没落。 如今周二半价日的活动进行地如火如荼,由院线公司和发行公司提供的票房数字是媒体最乐于报道的内容。但是我个人觉得必须对这些数字保持警惕,因为,制造票房狂欢的无一例外都是投资数千万的海内外“大片”,而这样的大片在每年公映的影片中又占据怎样的比例呢?2004年的中国电影票房统计显示,15亿的全国票房中有80%是十几部海内外大片创造的! 有句古话叫“买的没有卖的精”,每一个影院都是市场上的经营实体,没有人会和赚钱过不去。降低票价不仅炒热了票房,也增加了观影人次,提高了上座率,但是我们却没有听到有哪家影院经理提出“天天半价”的呼吁,因为他们非常清楚,尽管价钱下来了,对观众有吸引力的依然是那些大片,换句话说,对于那些在市场上横行的劣质低档国产片(也包括部分进口片),就算是免费,观众也不看!在是否要降低票价换取更高上座率这个问题上,影院经营者对其中利润率的计算比其他任何人都要算的清楚! 这里有必要参考一下我们的近邻韩国,近些年韩国电影工业在政府的支持下迅猛发展,一部影片获得数百万的观影人次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而在它背后,则是国产影片的集体雄起,不论是上映数量和票房成绩,他们都已经将好莱坞影片抛在身后,一年52个星期中,好莱坞影片能够获得票房排行榜周冠军的次数还不到十分之一。 限制海外分账片的进口是为了扶植国产影片,但是很多电影发行公司对于国产片的归类让人悲哀———冯小刚和张艺谋的电影是一类,他们是赚钱的;其他的国产影片是一类,他们是不赚钱的。2005年上半年,在没有张艺谋和冯小刚的日子里,国产影片票房冠军《孔雀》的票房只有区区的780万。 20年前,在物质资源尚不丰富的年代,看电影可以被看作老百姓满足精神享受的惟一方式,而电影本身也远未被视为一个产业。但是20年后,娱乐休闲消费已经进入多元化时代,当看电影不再“惟一”的时候,能否吸引观众的首要矛盾是影片的质量,而非价格。所以,在很多人鼓吹“高票价将观众挡在影院门外”的时候,我举双手反对! 当然,我并不认为目前的票价高是正常现象,在国产影片整体质量还有待提高这一现实面前,通过多种方式调整票价,对影院建设进行合理布局,才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实际上不少影院也正在这样做。五折到七折的会员卡培育了一批相对忠实的观众群,早场半价、周二半价、学生专场等活动则在逐步培养和恢复普通观众的观影热情。 指望看电影重新成为大众娱乐消费方式并不现实,降低票价也并非增加观影人次、提高影院上座率的灵丹妙药。只有真正提高国产影片的整体质量,多一些重视市场尊重观众的好导演,我们的电影市场才有复兴的希望。 张文伯 (北京记者)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