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宏观经济运行平稳升息压力消除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1日 10:30 东方早报 | |||||||||
早报首席评论员 鲁宁 上半年国内经济运行情况报告昨天公布,在谨慎的语调下,报告作出上半年“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的”结论。初步研读该报告,结合日常掌握的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信息,我们基本认同“总体运行态势良好”的基调。
在此基调下,我们也必须正视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种种积累性、内生性和外生性矛盾。粗略归纳包括以下大的方面: 农业一块,夏粮丰收已得到确认,早稻增产则可预期,农民现金收入继续保持增长。但受上游基础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农资价格开始逐月走高,粮价则逐月回落,农民增收压力增大; 工业生产,在总体增长(同比增长161%)的语调下,行业之间增长不平衡问题进一步显现。“加法”主要集中于基础原材料和高科技产业。“减法”则集中于大宗工业产品领域。工业利润同比增幅虽仍然高达158%,但其增幅已经低于工业增加值的增幅。若与去年同期作对比,工业增幅回落高达近30个百分点。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国企、民企、外企三大经济板块中,国企板块利润回落速度最大(这中间尚未剔除国企板块中垄断利润拉高国企总体利润的因素)。以上状况说明,工业部门之间非均衡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仍在发展之中,客观上增大着宏观调控难度; 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呈现小幅回落,但行业之间投资失衡的病症仍在发展; 消费需求的增长略好于去年同期。但这中间要关注三个很容易被掩盖的问题:一是消费增长较快仍集中在少数消费领域(譬如石油及制成品、住房、汽车消费)。二是行政性消费增长快于其他社会性消费增长;三是不同社会群体的消费增长差距进一步扩大。这三个问题,有的涉及消费增长的“质量”,有的间接反映为贫富差距问题; 23%的消费价格上涨幅度表明通胀压力处于可控状态,若考虑到教育、医卫及部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价格涨幅过快,相当多的家庭,其“消费压力”也随之放大;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略快于去年同期,但更要计较不同社会群体收入增长的“均衡”指标,这一块报告中被“忽略”。假如“非均衡”性增长态势仍在扩大,说明隐忧继续加深。事实上,前不久社科院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所披露的今年前4个月的数据,已经印证了上述“假如”; 外贸数字也不错(同比增幅232%),但“高出低进”趋势继续加剧。这至少反映出两大问题:内需不足的现状仍在加剧,现有产能释放(本质是个就业压力)对外贸的依赖度继续增大。过大的国际贸易顺差进一步积累人民币升值压力; 还有一条报告没有涉及,但我们却不能不予以正视。这就是尽管今年被确定为“改革年”,可上半年实际的涉及经济体制深度改革的动作几乎没有。 综上所及,上半年经济运行的答卷一方面反映出宏观调控的成果(包括巩固成果和深化成果两大块),另一方面则反映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经济有“质量”地平稳运行。 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对中国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国内外舆论予以越来越多的关注。梳理下来近期有三种声音比较集中:“准官方”的,以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为代表,认为增速将放缓,全年增幅在85%左右;还有就是“拐点说”,关注的焦点集中于“软着落”还是“硬着陆”;再有就是唱衰说……我们的研判倾向于“放缓说”。 另外,除原有的结构性矛盾,分析下半年经济运行态势从确定性计,升息压力基本可忽略不计,至于上半年货币政策偏紧,M2和M1预计会分别适度调高2到3个百分点。从不确定性计,股市、房地产业、人民币升值压力均存在变数。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的动态性,人们不易区分三大变数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权重。 我们还要指出,不同地区、行业对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感受是不同的。至于企业,对宏观的判断和对微观的感受更是千差万别。提醒企业界的读者们睁大眼晴,结合本行业的走势盯紧月度经济统计指标的变动及政策变化,使各自的投资和经营尽可能多一份理性,少一份盲目。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