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特殊时刻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更需操刀者有大智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 09:44 南方日报

  财富时评

  邓红辉 王晖辉

  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在美国新奥尔良说,中国将从今年第四季度开始用自己的石油向战略石油储备库注油。

  这意味着争议多年的中国战略石油储备计划在2003年由决策层拍板后,很快就要付诸实施了。从长远而言,战略石油储备计划的实施,无疑将大大提高我国石油安全系数。但就中近期而言,争议也不小,令人担忧、疑虑的问题也不少。所有这些问题,都在提醒我们:解决石油战略储备问题乃至能源问题,我们需要更大的智慧。

  最令人疑虑的问题是:在油价高企的今天开始储备战略石油,代价是否过大?是否会成为投机资金新一轮炒作的题材而引发全球油市波动?

  对此,很多专家表示不必过于忧虑。事实上,现在中国每天高达688万桶的原油需求,早已吸引了原油市场投机资金的注意力,中国宣布“注油”计划,但没有透露规模会有多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强调一开始是用自己原有的石油注入,因此不会给市场以明确的预期。而且,中国石油储备的建设也是渐进式的,不会对世界石油市场的供需格局产生根本的影响。

  有意思的是,就在中国最大的石油储备基地即将于8月交付使用的前夕,中石化所属的联合石化突然抛售600万桶原油。对于这一“反常”举动,市场比较普遍的解读是:抛售原油很可能是中石化为“冷却”国际游资所发出的信号。不管被理解为一种权宜之计,还是另有深意,此举说明了一个道理:在国际油价博弈的大背景下,中国向战略石油储备库注油的举动从战略上看是透明的,在战术上却可以虚虚实实,是不会轻易吃哑巴亏的。

  战略石油储备计划令人疑虑的第二点是投入大、负担重。据了解,要初步建立起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总投资恐怕将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外汇消耗之巨、大量资金沉淀所造成的压力不可小视。

  尽管建立石油战略储备是出于维护石油安全这一战略目的,油价的收益问题不是考虑的重点,但上述高投入可能带来的沉重负担的问题亦不可不虑。事实上,对此问题,政府及民间均已有所考虑。最近,民营石油企业“二次上书”提出“藏油于民”,让民营企业参与国家石油储备计划,认为这将有利于降低国家石油储备成本;而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有关人员亦谈到,国家是石油战略储备的主要投资者,但还要进一步通过立法来建立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相结合的机制,充分发挥石油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逐步达到国家石油储备的总体目标。

  无论是政府储备还是商用储备,大家理解的形式都是实物形式,而事实上,我们还可以从更广泛的意义去考虑战略储备存在的形式,从而使战略石油储备计划变得更有效率,更有成效。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王建谈到,国家完全可以成立类似汇金公司性质的石油投资公司,专门收购国外石油公司的股权或大型油田,这种从源头上控制储备资源的方式比仅储备一些原油在罐子里更实在,更具灵活性。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在讨论战略石油储备计划之时,我们当然要看到我国目前最紧迫的问题虽然是要解决石油等能源供应紧张的问题,但是最重要的问题却是如何摆脱高能耗低产出的经济模式,走向能源应用的高级阶段。如果高能耗低产出的经济模式不予以转变,即使建立起了石油战略储备,能源供应紧张问题能得以一时缓解,却不能杜绝以后再次遭遇此顽疾。

  由此看来,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才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釜底抽薪之计,而这需要我们拿出更大的智慧。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