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中国GDP增长与宏观调控 > 正文
 

价格再改革:发育更多的市场价格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 01:34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评论员 欧阳觅剑

  当PPI继续维持6%上下的涨幅时,CPI的涨幅却降到2%以下;在PPI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的涨幅这几个月上升到了8%以上,而生活资料出厂价格的涨幅却不断减小,今年4月和5月甚至出现负增长。

  PPI涨幅较高,能使能源和原料产业的发展加快,从而加速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未来可望缓解煤油电运供应的紧张程度。但PPI的上涨未能传导至CPI和消费者,制造业利润被挤压,反过来又会挤压能源和原料产业的利润空间,使PPI难以维持长时间的较快上涨。也就是说,目前的价格形成机制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可能阻碍其他经济结构的调整。

  “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消费者”的价格传导链条之所以发生断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生活资料部门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各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只降价不涨价,“生活资料—消费者”的价格传导链条断裂;这种状况又得到偏低的劳动力价值的支持和推促——劳动力成本低使企业能够维持低价,劳动力收入少则使包含较多创新和服务的高价产品没有太多市场。二是一些公用事业价格的涨幅受到政府限制,比如水、电和运输,这些产品的限价,使得能源和原料的涨价不能完全传导至生活资料的生产,比如煤价虽然涨幅较大,但电价受到限制,因此煤价的上涨没有在企业的生产成本中得到充分体现,“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传导受到阻碍。

  由此可以看出,CPI涨幅小,既有市场竞争方面的原因,也是因为一些基础性产品(劳动力、水、电、运输等)价格偏低,形成一种低价结构。这种低价结构形成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但却影响至今。

  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人们的消费水平很低,没有能力购买价格较高的工业产品。为了增加对工业产品的需求,从而完成初步工业化,国家将工业产品的价格压低;为了使企业能够以低价供应产品并且还有能力进行扩大再生产,国家对它们进行补贴,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投入,二是压低原料和能源的价格;当然,国家又需对基础性产品部门进行补贴。补贴使产品维持低价,造成需求过剩而供给短缺(这其实是表面现象,实质是需求短缺造成供给不足),需要用排队的方式分配产品。

  补贴又从哪里来呢?其实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他们只得到了其中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则被国家占有——因此劳动力价格被压低。国家占有之后再用补贴的方式返还劳动者,可以控制市场需求的数量和种类,从而使供给能够稳定地获得市场需求,维持着扩大再生产的进行。补贴、低价、排队,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它们的存在具有必要性。

  但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持续扩大,由补贴和排队维持的低价结构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首先,需求不需要依靠低价来维持。其次是因为利益主体多元化,可能占有的是这部分主体的利益,而接受补贴的却是另一部分利益主体,占有之后再通过补贴返还的方式已经行不通。另外,打破低价结构也是国际经济关系的要求,美国等国家认为中国产品价格太低,要求人民币升值,在重估人民币币值之前,可以试图先改变国内的低价结构。

  1980年代末开始了价格改革,其间还经历了一次不太成功的“价格闯关”,效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现在各方面的需求都很旺盛,正是全面打破低价结构的时候,价格改革要继续深入,除了要触及到那些基础性的产品、劳动力和公用事业之外,还有利率。目前这方面仍然有一些非市场的因素,维持着这些产品的低价。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