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三问长三角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 15:07 上海国资

  在长三角新一轮的整合中,政府之间的务实合作是一大关键

  李荣/文

  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前景“第一样板”的长三角地区,已从开始的“潜滋暗长”期和随后的“风头强劲”期,逐渐进入了了“沉思反省”期。第一轮资本的区域流动基本已经
各安其位,江浙各路资本借助上海登高望远实施了二次投资,上海也已明确了“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目标。

  前几年长三角地区喊得十分响亮的“世界第六大都市圈”的激情口号,也逐渐让位于更为理性的思考。当长三角发展从自发向自觉过渡时,当长三角资本动力反过来推动政府之间务实合作时,当长三角各地在索取与给予之间权衡利弊时,长三角正在向自己发问。

  一问:长三角到底是什么符号

  如何定义长三角,长三角到底是个什么符号,这是自从提出长三角发展战略以来一直在讨论的问题。定义长三角,就是为长三角设立“门槛”,不是随便哪个城市都可以扛起长三角的招牌。

  有专家说,现在给长三角设立的“门槛”有不少:其一就是最自然的地理门槛。地理意义上的长三角城市带,包括上海、无锡、宁波、舟山、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南京、南通、泰州、常州、湖州、嘉兴和镇江这15城市(在泰州市未从扬州分出来时是14个城市)。

  其二就是“协调会”门槛。1992年,长三角15个城市协作部门建立了一个联席会议制度,1997年升格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在2003年8月举行的第4次会议上,台州市被长三角接纳为又一个新成员。这一举措说明长三角概念已从传统的地理和计划概念向市场和经济概念突破。

  到去年中央提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把区域规划放到突出重要地位之后,作为目前国内基础最为成熟的经济区域之一,长三角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率先启动。于是,长三角的“规划”门槛引人注目。

  受到台州申请成为“长三角城市”成功的鼓励,目前江浙皖不少城市都在积极争取加入长三角“协调会”。其中的“积极分子”包括盐城市、马鞍山市、金华市、淮安市、合肥市和衢州市等10个城市。大部分申请城市都认为,长三角概念应属于市场的,是开放的。

  顺应这种形势,长三角城市协调会已经修订了其章程,把原先“长三角协调会由长江三角洲地区15个城市组成‘调整为’由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和其它地级以上城市组成”。协调会有关人士说,社会对长三角的期望,已不仅仅停留于长三角本身的发展,而是更多寄希望于它的强大辐射力。

  长三角的发展,应以上海为中心,以现有城市为基础,逐步将苏、浙、皖的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城市吸收进来,从而扩大长三角对周边的带动作用。同时,协调会的人士还强调了这个过程的“渐进性”,认为“我们还不适宜过快建立一个泛长三角的组织”,泛化过程太快并不有利于区域的协调。如果太过虚化,就会导致长三角这个品牌徒具虚名。

  另据记者了解,国家编制长三角区域规划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估计年底就可拿出基本的框架。国家发改委人士说,长三角区域规划要研究解决以下问题:一是按照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明确区域的功能定位和战略目标。二是研究解决区域内各省市十分关注、但单一省市又难以自行解决的跨省市的重大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产业布局、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城镇体系布局、人力资源开发等。三是通过规划,研究提出促进区域发展的政策措施。

  经济要素流动的原动力、区域城市群的协调力以及国家层面规划的执行力的“三力合一”,正在改变长三角发展的“力学模型”。

  二问:政府合作能否破局

  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研究人员王靖对记者说,在长三角,经济的融合早就走在了政府合作的前面。这反过来对政府合作的进一步开展带来了压力和动力。政府之间的合作协调再实行"务虚"的办法看来不行。在长三角新一轮的整合中,政府之间的务实合作是一大关键。

  具体负责长三角协调会办公室日常工作的陈晓云也认为,必须由政府整合构建各类主要的公共服务平台,帮助经济要素的整合提升层级,进入新的阶段。否则长三角的发展就很难向纵深迈步。政府的务实合作,已是一个"摆在眼前"、绕不过去的"坎"。

  据此间统计部门的一份分析报告,长三角发展面临一系列的结构性问题,这些问题绝不是靠经济要素的自发冲击就能“攻破”的。这些问题包括:

  --产业结构同构现象依然突出。

  从长三角城市群的布局来看,江浙的主要城市都围绕在上海周围,既支撑着上海大都市圈的形成,也与上海存在着客观上的同构竞争。从主导产业选择来看,各地争相把电子、汽车、机械、化工、医药等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在长三角15个城市中,选择汽车为主导产业的有11个城市;选择石化的有8个城市;选择通信产业的有12个城市。从工业行业完成产值情况看,排在前10位的主要工业大类,上海与江苏的同构率达90%;上海与浙江的同构率也达70%。产业结构趋同演变成吸收外资上的争夺,而引资大战反过来又使同构现象在更高的产业层次上重演,直接导致长三角城市间的竞争内耗过大,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和优势的下滑。

  --经济增长动力结构依然有失均衡。

  从产业角度看,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工业吸收外资迅速增长,而第三产业发展仍相对缓慢。去年长三角地区二产实现增加值的增幅为17.6%,高出GDP增幅2.2个百分点;而三产增幅仅为14.1%,比GDP增幅低1.3个百分点。15个城市中,有11个城市的三产比重不足40%。长三角地区工业生产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凸现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度不断提高。各地电力、煤炭、石油等主要原材料均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紧张状况。这是高能耗的重化工业快速增长的必然结果,亟待引起重视。

  --经济增长方式投资主导特征仍十分明显。

  所谓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需求或是科技进步带来的效率提高来推动。但从长三角地区的实际情况看,目前仍然主要依靠投入和资本的增加。从GDP使用结构分析,上世纪90年代以来,苏浙沪三省市的总投资率大致呈上升态势。

  目前上海的投资率为44%左右,江苏为50%左右,浙江为45%左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之相对应,长三角地区的总消费率保持稳定态势,基本保持在40%至45%的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需求指标情况看,去年长三角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4%,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9.5个百分点。

  此外,体现综合实力的指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虽然继续提高,但其幅度却呈下降之势。比如上海,1993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幅度为15.7%,2000年为9%,去年为10.8%,比同期经济增长率低2.8个百分点。江浙也出现了类似情况。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政府决策咨询专家杨建文对记者说,一旦出现结构性问题,就表明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路径依赖"的现实倾向,同时也意味着路径更换及体制创新的机会。把握这种机会,政府的作为是十分关键的。

  政府合作机制在最近的一次长三角城市政府“峰会”中得到了历史性的转换。王靖对此的评价是“第一次引进了务实机制”。“峰会”依照“基础较好、以城市合作为主要层面、各地有积极性及能力兴趣”这三大原则,从长三角城市政府间的32个合作专题中选出了6个进行探讨,其宗旨是不作论坛式的交流,而是“扎实推进,着手做事”,不强求各城市“同步走”,只强调“起步走”。各城市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在6个专题中选择实施。而一旦择定实行,就要有计划,有步骤,有进度,有验收,直到做成。陈晓云说,这是长三角城市政府的“破冰合作”。

  三问:如何进行利益协调

  长三角的制度衔接,在多年的思想磨合后,终于由点及面,即从具体项目上的突破到制度的最后完成,形成了全面的对接。这被专家称作“长三角一体化的粘结剂”。

  陈晓云说,制度衔接是目的,建立保障机制是关键。保障机制一定要进入真正的协商协调之中去,各地要“争利益”。因为只有争利益,才能统一利益。只有明白了利益所在,才能在“索取”和“给予”之间做出平衡。

  记者手里有一份长三角信息、规划、科技、产权、旅游、协作六大合作专题的实施方案。六个专题中无一例外都有一个“索取”与“给予”的问题,也就是“我从长三角合作中可以得到什么,与之相应我该为长三角合作做些什么”。

  比如区域物流信息一体化专题。这个专题的实施背景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要适应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提高江海联运的效率,发挥城市间资源整合优势,建设港航物流信息平台,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其建设目标是: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建成口岸通关信息化平台,实现集装箱运输信息在码头、场站、外理、船公司、代理、检验检疫局、海关、海事局等企业和政府部门间的电子数据交换,并实现与上级EDI中心、上海口岸EDI中心的互联互通,建成以港航业务为核心的口岸物流信息互动和共享的统一应用平台,为长三角地区通关信息系统联网和各个城市的"数字口岸"建设奠定基础。

  据专家评点,此专题的要害在于一系列需要解答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上海为中心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对长三角各地的利益关系如何;上海港、宁波港、南通港等各层次港口之间货物吞吐、物流收益分配如何形成合理的结构;港口间的合作、参股、互利如何实施;各地资源信息共享的动力何在;是否认同上海通关平台为标准平台,是否愿意对接;要对接,系统改造转接的成本如何消化等。只有在这些问题上各地认清了自己之利益所在以及互利的前景,各地才会对这一区域制度平台的建设真心实意地做出贡献。

  今年10月22日,长三角城市第6次“峰会”又将在江苏南通召开,新一轮的政府间务实合作议题正在酝酿之中。务实正在促使长三角不断“深思”,从而能够理性回答自己发展中提出的问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长三角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