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2005八国集团首脑会议 > 正文
 

新民周刊:G8南进与中国成发展中国家的代言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8日 15:50 新民周刊

  撰稿/刘洪

  反恐和南向战略,事实上已取代全球变暖、石油高价等议题,成为本届鹰谷峰会的主题。伦敦的恐怖爆炸,一定程度上转移了八国对中国的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八国希望牵制中国的战略不会改变。

  历史的进程,常常会被突发事件所改变。

  “7·7”伦敦连环大爆炸,让英伦三岛在短短24小时内,从欢乐天堂跌入恐怖地狱。苏格兰鹰谷的八国(G8)峰会,不可避免地被这突如其来的恐怖爆炸搅局。

  惨烈爆炸是给正值30周年的八国集团(其前身成立于1975年)一记闷棍,提醒其必须与时俱进,进行重大战略调整。

  ——从和平角度看,“8+5”领导人同声一致的反恐声明已告诉世人:反恐,仍是当今世界最紧迫的问题;锁定新兴大国为对手的冷战思维,只能制造更多敌人。

  ——从发展角度看,贫困是产生许多罪恶的根源,八国集团必须加强“南进”战略,加强与南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印度等崛起中的大国的关系,谋求整个世界的和谐发展。反恐和南向战略,事实上已取代全球变暖、石油高价等议题,成为本届鹰谷峰会的主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如《星期日泰晤士报》所预测的:“在今后的岁月里,我们可能会回过来把本周的八国集团峰会作为一个时代的结束,或者至少是一个时代结束的开始。”

    从“富国俱乐部”到“大国俱乐部”

  在中国,一提到八国,年长者大概会想到“八国联军”,年轻人则可能说是八国集团。

  历史沧海桑田,当胡锦涛主席以一个平等伙伴姿态出现在鹰谷“8+5”(八国集团与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峰会上时,任何一个列强已无法漠视今日崛起的中国;更主要的,中国也告别了历史悲情,怀着大国的自信大踏步走上国际舞台。

  “加强南北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我高度评价这次对话会议,同时认为这种对话应该着眼于逐步推动建立长期、全面的新型南北合作伙伴关系。”胡锦涛在峰会作了重要发言。他与美、德、英及其他四个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广泛接触,用外长李肇星的话说,“胡锦涛主席的这次出访是一次成果丰硕的重大外交行动”。

  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已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言人。路透社此前就评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成为一位明星。尽管他不是八国集团成员国的领导人,但这个共产党领导的、经济正快速发展的国家正在改变世界的经济秩序。”

  翻开几年前的中国报纸,谈到这个由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组成的国家集团,中国媒体总喜欢称之为“富国俱乐部”。这个称呼恰如其分,但在中国语境中,却也带有一丝微妙的贬义。

  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一直称呼其为颇具意识形态色彩的“西方七国”,而不是现在已相对中性的“七国(八国)”集团。

  八国集团的发展历史,就是冷战及后冷战时代国际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

  20世纪70年代,冷战步入巅峰,外交上,苏联和华约咄咄逼人;经济上,“美元危机”、“石油危机”接踵而来。为应付前所未有的危机,在法国倡议下,法、美、德、日、英、意六国领导人1975年组成六国俱乐部,次年加拿大加入,成为“七国集团”,当时被称为“西方七国首脑会议”。

  会议后来成为定制,一年一峰会,起初协调世界金融、经济、贸易问题,但随着冷战的进一步发展,从1984年开始,政治议题开始浮现。七国集团演变成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对抗苏联的联合阵线。

  苏东剧变期间,为巩固胜利“成果”,同时减轻雅尔塔体系解体带来的冲击,1991年苏联末代总统戈尔巴乔夫应邀与会。其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受邀到场,形成“7+1”机制。1997年,美国丹佛峰会时,克林顿邀叶利钦正式加盟,八国集团成型。不过,在经济问题上依然保持七国体制。

  七国集团成立之初,中国正值“文革”,政治上很不稳定、经济上一穷二白,七国自然对中国看不上眼。鉴于政治、经济制度的截然不同,西方对中国也一直持回避甚至敌视政策。路透社一则报道就说,甚至在几年前,如果有人提出邀请中国加入八国俱乐部,肯定会成为外交官的笑料。

  但随着俄罗斯的加入,“富国俱乐部”开始向“大国俱乐部”转变,朝着引导世界经济和全球战略发展的大国论坛方向发展。

  八国集团也开始淡化其意识形态色彩,这给它和南方国家,尤其是与中国的关系转变创造了条件。客观地讲,八国中的欧洲集团在人权等意识形态问题上,对中国已不似先前那么苛刻。

  离不开中国,但想牵制

  中国今年,是“中国热”最热的一年,有关中国的报道连篇累牍。胡锦涛出席鹰谷峰会期间,“八国集团绕开中国不可能有实质作为”的类似说法,可以在世界许多媒体评论中找到。

  “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进口市场和亚洲第一大进口市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发动机。”胡锦涛主席在峰会上说,“中国的发展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发展机遇。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不断加大。”

  确实,尽管去年欧洲和日本经济疲软,但全球经济增长率仍达到过去30年来最快的5.1%。据经济学家统计,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是欧元区12国总和的3倍。

  美国耶鲁管理学院院长杰弗里·加滕说:“中国的重要性已超过八国集团中的多数成员国……中国被排除在八国集团之外是非常荒唐的,全球重大经济问题离不开中国的参与和合作。”

  中国的经济规模大致相当于俄罗斯3倍,超过加拿大和意大利。如果按照西方学者的购买力平价计算方法,中国已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有西方学者甚至称中国经济规模已超过日本。

  杰弗里·加滕就说,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中心,中国对亚洲地区经济增长非常关键,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之间的联系还可能改变全球政治进程。退一万步讲,在全球化的今天,如果中国经济出现问题,也势必拖累世界经济发展。

  中国的更大优势在于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一国际知名投资公司估计,到2050年,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印度届时将排在第三位。该公司在一份报告中说:“八国集团占当今世界产出的65%。然而,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意味着均势即将被打破。”

  新华社日前发自鹰谷的一篇文章就说:布莱尔和希拉克可能在很多问题上意见不一,但在承认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方面,却找到了“共同语言”。

  对于两度邀请胡锦涛参加八国峰会,外界更认为这是对中国经济大国的迟到的承认。

  八国要想在政治领域有所作为,更离不开中国的合作,一方面因为中国国力抬升对世界影响扩大,另外,中国还是唯一不是八国集团成员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国拥有的否决权,依然是重大国际问题无法绕开的因素。

  从消极角度看,西方拉拢中国与会,更多的是希望中国为其所用,借此对中国施压。尤其是在经济问题上,希望借助中国实现对全球经济的主导作用,将中国的发展纳入西方能够控制的轨道。

  因此,八国很多议题设定其实对中国都不利。比如在石油问题上,目前油价已超过60美元一桶,西方政客攻击说这是中国资源掠夺的结果。人民币问题上,西方更是一直压中国升值人民币。

  伦敦的恐怖爆炸,一定程度上转移了八国对中国的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八国希望牵制中国的战略不会改变。

  比如,一度有所收敛的“中国威胁论”已再次抬头。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中欧刚刚解决纺织品摩擦,欧盟又对中国鞋类反倾销。中美纺织品争端不断,美国全力封杀中国军购,中海油正常的海外并购案也遭遇政治阻挠。

  从这个意义上说,八国集团峰会是一场“鸿门宴”,用香港媒体的话说,胡锦涛主席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走近峰会,不等于走进八国

  中国曾数次婉拒参加八国集团峰会的邀请,2002年胡锦涛出任中国共产党总书记后,中国接受法国邀请,参加了2003年埃维昂八国峰会。中国走近八国集团,既是国际战略格局转变的结果,也是新时期中国外交和中国领导人外交风格变化的表现。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就称,胡锦涛参加峰会反映了中国外交的新思维。

  波士顿学院的政治学家罗伯特·罗斯说:“中国20多年来一直蒸蒸日上。但是这3年来的特别之处在于,经济和军事力量赋予了这个国家一种新的自信。”

  走出去,表明中国已告别历史的悲情,现在的八国集团毕竟不是当年的八国联军,中国也绝非当年没落受辱的清朝。接触并不等于加入,国力的增强也让中国逐渐告别了弱国受害者心理。

  多边外交,是中国新时期外交的一大特点。在当前单边主义抬头对中国发展构成威胁时,加强与八国集团的接触和对话,表明中国是一个规则的合作者、建设者(不是破坏者),符合中国和平崛起、“永不称霸”的发展理念。

  德国《世界报》就称,中国必须加入八国集团,因为“(八国集团)已是联合国无法取代的权力中心,它在特定时刻将决定这个星球的前途,其他任何一个机构和论坛都不可能具有这样的行动能力”。

  首先,八国集团的立场和行动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安全格局有巨大影响,其政策已越来越涉及中国切身经济利益,比如八国曾要求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中国与之保持接触和对话,有助于强化中国对国际新秩序的参与并进入决策核心,展示中国是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其次,这八国本身都是中国的主要经济、贸易和外交伙伴,当朋友们都坐在一起时,中国陌生人般置身其外,长此以往将损害中国的利益和大国形象。

  再次,由于种种原因,联合国安理会作用受到一定限制,八国集团由于自身的分量和决策机制,对当今全球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执行能力。中国与之接触和对话,也可以在联合国之外发挥一个大国的作用。

  但对中国来说,走近八国,符合中国利益;但是否要走进,则需要反复思量。

  首先,对八国来说,中国仍是一个“陌生人”。许多发达国家仍未将中国当作一个平等的伙伴,中国的政治发展模式和市场经济也未得到它们认同。最近在纺织品问题上对中国的不公平指控就是一例。

  西方主流媒体就认为,西方国家一方面推行自由贸易,另一方面又采取措施限制中国纺织品,完全是一种“伪善”。

  其次,八国集团毕竟还是“富国俱乐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大国地位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中国走进八国集团,肯定会被一些发展中国家另眼相看,中国大国地位将可能面临“空心化”。

  再次,加入八国集团,必然要受由西方国家主导的机制的约束。在相对孤立的八国集团内,中国很难单枪匹马建立有利于自己和公平的国际新秩序,中国利益将可能被边缘化。

  与八国集团保持一定距离,但也协调采取相关行动,可能更有利于中国的国家利益,也有利于中国为整个发展中世界谋取利益。

  在鹰谷峰会上,胡锦涛主席的发言,很大程度上都是在为发展中国家利益据理力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还主动倡议召开了同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领导人的集体会晤。胡锦涛主席提出了加强开展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的四点建议。

  李肇星外长就评论说,“这充分表明了中国始终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始终坚定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中国的外交行动,充分显示了其作为发展中国家权益维护者的角色,迫使八国集团更加重视发展问题。

   南向战略,未来演变模式

  至少未来三四年内,中国不会有加入八国联盟的强烈意愿,西方也不见得就非常迫切想把中国拉入八国联盟。

  这一方面仍有意识形态和冷战思维的作祟,西方认为中国还不是民主国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另一方面,中国的入盟,将会牵动国际格局的变动,并对原来一些八国成员地位构成威胁。

  美国方面态度一直非常谨慎,政府主要高官总是拒绝就此问题表态。去年在美举行的八国峰会,发展中大国都未获邀请。

  日本首相小泉含糊其辞地说:“日本及其他的八国首脑会议成员不是为了本国,是为世界在讨论问题。”日本《读卖新闻》分析,小泉此语表明日本政府的担心:如果中国和印度加入八国集团,日本作为亚洲唯一代表的地位将丧失。

  德国副经济部长贝恩德·普法芬巴赫日前表示,德国认为将中国吸纳进八国集团还为时过早,因为扩大这一组织将会降低其决策的能力。

  但作为一种大势所趋,中国和八国对话将越来越多。八国集团“南向”战略也会越来越清晰——为继续主导国际政经新秩序,八国肯定会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印等大国的合作关系。

  未来10年,将是八国集团新机制形成的过程。

  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贸易专家加里·赫夫鲍尔说:“我主张把这个组织扩大,去除一些国家是非常困难的。”他说,也许应该把成员数扩展到18个。

  如同当年俄罗斯参与七国集团形成的“7+1”体制,八国集团将很可能形成“8+1”体制。“1”,可以代表中国,也可以代表多个发展中大国,但中国肯定是其中一员。

  经过几年磨合后,八国集团将开始接纳新成员,但西方不大可能只让中国一国加入,肯定会有多个发展中大国,或至少中印两国同时加入,八国集团演变为“十国集团”。

  其实,中印同时入盟,已是许多国家的共识。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就说:“没有这两国(中印)参加进来,讨论世界经济的未来没有什么意义。”

  普京也对中印加入使八国集团成为十国集团表示支持。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刚与中国和印度结成三国战略同盟,明年又是俄罗斯成为八国联盟主席国。中印将肯定是明年圣彼得堡峰会的座上宾。

  从长远来看,十国依旧只是一个发展阶段。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到2050年,全球最强大经济体将可能是美国、中国、印度、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和韩国。因此加拿大总理马丁就主张把成员扩大为20国,包括韩国、沙特阿拉伯、墨西哥、澳大利亚等地区大国。

  多伦多大学学者柯顿则指出,或许从未来看,20国集团将代替八国集团。20国集团创建于1999年,包含了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中国今年将出任主席国。柯顿说,这个论坛应该举行国家元首峰会,发挥更大作用。

  不管八国集团如何演变,只要中国保持可持续的发展,其巨大影响力就无法被任何组织或集团所忽视。

  对中国来说,更需要考虑的是,一旦接近于要加入八国集团后,怎么能既遵循或修正相关规则,又切实保护自己权益?同时,如何加强自己对国际新秩序的决策地位,又巩固与发展中国家关系,最大程度地维护第三世界的利益?这些,将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新课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G8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