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为经济结构转变提供契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7日 09:46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评论员 欧阳觅剑 中国经济这一次是从2003年重回9%以上的高位,但这样的增长率才维持了不到三年,就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将下滑并至低谷,他们是在担心一些结构性问题将阻碍中国的发展。 的确,目前存在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消费与投资
这些结构性问题,直接导致中国经济效率低、消耗大、财富积累不能与GDP同步增长,长远来看,还会妨碍可持续发展。但在一段时间内,结构性问题可能成为GDP增长的源泉,因为结构的转变和优化能够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的经济增长周期与结构转变有相当大的关系,这与经济结构稳定的发达国家不同。 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周期,就与结构转变相伴随,主要是开放程度提高和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在1990年代之前,净出口经常为负,即使为正,在支出法GDP中所占的比例也不高;而1990年之后直至1997年,净出口基本上(1993年除外)都在高速增长;1997年之后增长趋于平缓。这个时期,沿海地区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内地。这两个相互关联的结构转变带来的经济增长点是加工制造业,沿海地区出现很多从事加工制造业的工厂,它们吸纳了来自内地的劳动力。 由此引发的经济增长还带来了另一个结构转变——国有经济比重下降而民营和外资经济比重上升,这又给经济注入发展的动力。1997年之前,经济学界流行一个说法,叫“宏观乐观,微观悲观”,说的是在GDP保持9%左右的增长率的同时,一大批企业陷入困境,一大批工人下岗。其实,带来GDP增长的主要是民营和外资企业,经营不善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宏观乐观,微观悲观”看似一个悖论,实际上正是结构转变带来经济增长的写照,“悲观”成了增长的因素。 目前经济中也有一些“悲观”因素,比较突出的是“三大差距”和能源原料供应紧张,这是上一次高速增长周期的后果。这两个结构性问题的解决也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那就是工业制成品的普及和重化工业的发展。 结构转变和经济增长之间并不是单向关系,在结构转变为GDP增长提供“题材”的同时,GDP增长和市场规模扩大也为结构转变准备条件,很多结构性问题,只有在经济较快增长的环境下才能得到解决。 如果经济和投资的增长减速,对重化工业的需求就会减少,这些产业将缓慢发展,能源原料供应紧张的结构性问题难以解决,煤油电运几年之后还会是经济增长的瓶颈。经济增长减速对缩小地区和城乡差距的可能影响更大,因为在这一轮经济高速增长中,中西部地区的势头比较好,作为能源原料和劳动力的主要供给地区,它们获得了很多机会,一旦经济减速,它们失去的市场和机会将比沿海地区更多。 而经济继续高速增长则可能为部分解决能源原料供应紧张和“三大差距”等结构性问题提供契机;并进而可以使外贸和内需的结构发生一些改变;消费与投资、信贷结构等问题目前显然还没有成为主题,需要等到下一轮经济高速增长。至于企业利润被压缩,只是部分产业和企业利润减少,那些经营能力较强的企业利润前景则比较好,优胜劣汰将导致企业结构的转变,这将是发展的动力。 经济增长引发结构转变,需要以理顺价格机制作为前提,只有价格的结构优化了,才能将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市场需求传导给各个经济主体,从而推促它们去改变结构。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