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利益时代的住房问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7日 09:32 经济观察报

  -吕尚春/文

  近日,北京市朝阳区于6月1日出台的二手房出售必须交纳个人所得税的政策在实行一个月后,戛然而止,朝阳地税部门取消了收取20%售房所得税的做法。这大概创下了一项地方政策从出台,旋即终止的时间纪录。

  而这一幕在此前的杭州、南京相继上演。无独有偶,事实上这几个城市,也是国内高房价地区拔尖所在,从杭州至南京,再至北京,对于地产新政的确做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安排,收紧房贷银根、高束土地批租、禁止期房炒卖,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这些举措与过去的数年中已经铺张的资源相比似乎力不能逮。北京发改委出具的资料明确显示,6年来土地资源消耗的平均增长速度高达73.4%,远远超出同期经济增长的速度,按照目前用地方式,北京土地资源用不了30年就将被消耗殆尽。

  土地所剩不多,也就是说,在这6年中,已经释放出去的土地规模巨大,虽然目前的银根、地根为新政所缚,但毕竟这块蛋糕的大部分已经被切走。如是推理,则这些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治理高房价的压力也最大。

  一手房因为空间不大,注意力自然就转向二手房,况且二手房既无产生巨幅土地出让金的能力,并且其流转环节也比不上商品房那么复杂,也就是说二手房无论是对于GDP,还是其能产生的种种白色的或灰色的“边际效益”,根本无法与商品房相比。不客气地说,二手房就像鸡肋一样,滋味平平,没有太多油水。这样的对象,当然也就容易成为“执行新政”的试验田,反正伤不了筋骨。

  但这个试验,同样像地产新政会遭遇利益团体的强势游说与反驳,媒体又一次把铺天盖地的指责泼向了政策制定者,为那些在二手房售卖中遭遇不平的人大声喊冤。而地税部门也低调地撤回了已然出台的政策。从就事论事的角度讲,媒体、不同的购房人群、地产商、政府人士,已然是各成一体的社会力量,并依据自己的利益准则试图影响事情的进程,彼此较量,烽烟四起。

  不同利益集团的针锋相对,被社会学家归纳为“利益时代”的到来。十年前尚未有产权房一说,但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什么是大宗财产了。《物权法》迟迟未能出台,正是因为我们的社会第一次面临着人群正被新的标准划分类别,而这个标准就是“居住利益”,这个标准相对应的物质平台是高档商品房、中低价房、经济适用房、二手房、农民房,而不同房产的权益如何界定,尤其是农民土地的权属界定,更是重中之重,这样的法规步履蹒跚,自在情理之中。

  什么是利益社会的首要法则?社会学家认为,对于分化了的利益和各有所属的财产的尊重是至关重要的,无论这种利益和财产是属于强势群体还是属于弱势群体,是属于多数人还是属于少数人,但问题并不简单,“在谈论平衡问题时,我总觉得有些紧张,因为这个问题往往会使人们误入歧途。”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博士曾如是说,“在这里,我要说的并不是政府参与的过多还是过少,而是政府扮演的角色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当然,政府应该在某些方面减少参与,而在另一些方面增加参与。”

  在公平问题上应当增加参与,在效率方面则要注重“度”的适中。强求效率“表面看似乎是一种改革思维,但实际上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而当这种思维碰到公平诉求时,往往难以矜持。二手房交易中,当然有出于投机或是投资目的的人,但这些房产持有者与那些房改房、拆迁房的户主,根本是两种情况,房改房或是拆迁房的面积,多在100平方米以下,其出售房产的目的,无非是提升居住条件,大多根本无暇以此作为谋财图利的可能,如果把他们归于投机队伍,加以重税,就像对所有买房人都加收还贷利息一样,是不分买房为投机获利还是自用居住的一刀切。

  因此,二手房征收个税在颁布不到一个月,就低调取消,正是因为在利益时代,公平排序先于效率的根本需求。媒体维护购房者的利益绝不会单单瞄准商品房,只要有变动、只要有新闻,他们的声音便随时覆盖向那些居住利益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群,那些想出售房改房的户主因此得到了媒体的关照,而且声音越来越大,虽然只是在利益层面的纷争与呼号,但这些声音却真正影响了事情的进程。

  那么问题应当怎样解决?二手房交易也应该分出层次,对于那些以改善居住为目的,而不是投机获利者,当然不应课以重税,事实上有关政策制定者也正在准备这样做。

  二手房之外,对于土地的查处,才是真正的兼顾公平与效率之举。按照土地使用规定,如果一块土地两年不开发,那就一定要收回,但实际情形是一些囤积超过十年的土地依然平整地躺在那里;人多地少,豪宅、深院不应占据过多的公共资源,但事实上高档商品房因为其土地出让金可资地方财政收入,致使经济适用房的供应量一路下滑,几乎落于断档的境地,新政之后,各地方频示决心,但经济适用房到底是排队,还是摇号,谁能买谁不能买仍然在议定之中。并非排队或是摇号有多难,而是经济适用房或者二手房对地方经济的驱动实在贡献稀薄,对于已经习惯了“效率至上”的管理者,如何一碗水端平,似乎尚处在“集体无意识”的状态。无论如何,如何从土地下手,做到公平分配,才是真正解决住房问题的关键。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