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教育不公平:历史是一个沉重的包袱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6日 15:14 经济观察报

  邵颖波

  李洋是海南省今年高考的理科状元,但因为被查出属于移民考生而被海南省教育厅取消了报考重点大学的资格。报道特别提到他因此情绪低落而失踪三天,更令人为他担心。

  何为移民考生,既是(一般规定为两年内)新近从外地移民到本地,并且加入当地学校,参加高考的学生。外国人兴许很难弄明白这有何不妥,但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却无需任何解释——因为各地录取分数线不同,竞争程度不同,很多人为了更容易进入大学而进行移民。

  中国是个很大的国家,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贫富程度,或者资源和人口的数量都存在极大差别,这是非常自然的现象,即使换成世界上某一个很小的国家,也一样存在这种情况,顶多程度不同而已。但现在,这种非常自然的情况似乎成了很多不平等、不公正现象的最主要原因。

  比如,贫困地区的人们抱怨说,因为国家在财力投放方面向发达地区投放过多,加剧了这种不平等程度;自然资源丰富的省份也会时时发出怨言,认为国家因为整体经济的筹划而限制了他们将资源转化为金钱,发达地区往往也需要承担很多帮助贫困地区的任务,这些任务同样来自政府的指令。

  其实,问题出在处理这些自然情况的办法上。

  今天人们看到的种种不公平现象,都必须和三十多年的计划经济时代相联系,因为这些现象即使不是因为计划本身造成的,也是在那一个时代里被加重了的。李洋事件这样的事情也可以让我们看到,历史遗留问题是多么难以清除。

  在诸多差别自然而然地存在的基础上,理想的计划经济主义者认为可以通过人们在思想上的统一和共同的努力来改变。

  在教育问题上,政府从一建立起就抱有非常美好的目标。对于边疆地区、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国家希望通过一些办法使他们在受教育的机会上尽可能和一般地区平等起来,在财力不充裕的情况下,就只能以一些政策来补偿,给那些地区的考生划定一个相对比较低的分数线以增加他们入学的机会,就是这样一种办法。必须承认,这样的政策不仅动机非常善良而且确实有效,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意义更大,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使他们没有被抛弃的感觉。

  可是,北京、上海、西安等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也存在考生分数线大大低于其它省份的情况。原因是好的大学都集中在这里,学校多、学生少,考生竞争强度就低,自然也就不需要那么高的分数线。

  现在,经过二十五年的转型努力,很多条件发生了变化。最明显的是,人的流动性大大加强。对于大多数内地省份来说,千方百计避开本地最激烈的竞争而移民到在考试录取方面受照顾的地方去,是一种很容易想到的办法,只不过有这种能力的人并不是很多。

  现在出现李洋这种情况,人们迫不得已再次陷入到关于社会公正的激烈讨论中。但左思右想,听来听去,结果还是莫衷一是。

  如果我们站在李洋报考的清华大学的角度上,最公平的办法就是考试面前人人平等,消除一切歧视或者特别优待。这就是现在一部分人要求全国统一分数线的理由。但是,反对的人可以轻而易举地进行反驳:如果统一分数,那么是不是可以把全国的教育资源也统统平均起来呢,是不是可以把历史上种种不平均政策的结果全都做一个完全的补偿呢,如果不能的话,对于那些老少边穷地区的孩子来说是绝对不公平的。

  如果站在移民考生的角度,享受国家宪法规定的迁居自由没有任何过错,不要说迁居本身可能有成千上万种理由,即使为了高考而迁居,于情、于理甚至于法又有什么可以指摘的呢?在他们看来,各个受照顾的省份纷纷出台地方性政策来限制外来考生本身就是完全不合道理的。不过,如果我们再换一个角度,听听那些本地学生的说法,同情心又会改变方向。因为如果允许移民考生自由参加考试而不受限制,那就等于抢夺了他们的权利和机会,而这些机会和权利原本就是国家为了公平才特别赋予他们的。如果机会被挤占的话,就更谈不上公平了。

  老百姓议论纷纷,专家学者们也说不清楚。尽管每一位参加讨论的人都有自己的直觉,但争执的结果却是大家越来越糊涂。

  于是,有不少人提出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比如说国家组织基本考试,然后让各个大学自主加试一些特别要求,自主招生,学生自主选择,等等。很多不同的经验在这种时候被集中介绍过来。然而,遗憾的是,这些现成的经验几乎没有一种可以大体顺利地套用于现实情况。有人断言,大学自主招生这件事,起码不是最近十年之内可以考虑的。

  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政府在计划经济时代下的很多出于善良动机的做法可能得到相反的结果,按计划控制社会以期望它能按照理想的模式被改造,有可能人为控制得越厉害,事情会越乱套。

  如果从法律和政策的严肃性来考虑,李洋个人在这次高考中的命运应该已有定局,他必须尊重海南省教育厅的规定,要么回到老家去,要么留在海南足够长的时间后再参加一次考试。不过,他的情况也可能被按照特例来解决,如果这次讨论所产生的舆论压力能够起到作用的话。但是,不管结局如何,公平的问题始终还会存在,一方面的意见得到了满足,另外一部分人就会产生不满。

  所以,当我们现在谈论起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谈起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我们必须认识到,确实还有相当多无法解决的矛盾摆在面前,遗留的问题会越来越沉重。如果我们不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一些看法,不做一些打破现有认识观束缚的努力,我们将继续纠缠在历史所留下的盘根错节、相互牵制的矛盾里。

  对于教育领域存在的所谓不公平现象而言,我们更应该从社会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对待。差别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厢情愿地安排一切,企图人为地消灭这样的差别,而是遵循这样的客观现实并解决问题。这看起来跟以往所做的努力一样,出发点却有天壤之别,最终结果也会不同。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