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啤酒甲醛风波拷问媒体专业精神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4日 09:42 南方日报 | |||||||||||
财富时评 邓红辉 今年以来,食品安全事件不绝于耳。先是有苏丹红风波、牙膏致癌风波,最近又有“早产奶”事件和啤酒“甲醛”风波。这些事件真真假假,但都对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
“甲醛风波”目前还在发展,孰是孰非尚未水落石出,但有一点是为越来越多的人达成共识的:部分媒体在还没有完全弄清真相之时就匆匆抛出“95%的国产啤酒可能含有致癌物质”的说法,不够严肃认真,有炒作之嫌。 与几个月前被证明报道不实的“致癌牙膏”风波一样,媒体在“甲醛风波”中,扮演了可疑的角色。但这绝非事情的全部,纵观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我们发现:近大半年来,随着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和信息全球流动速率的加快,中国食品市场的大环境已经发生巨变。面对这种巨变,食品企业、食品安全的监管者和媒体,这3个食品安全博弈游戏的参与者,不同程度地暴露了自己的不成熟。 食品企业的不成熟在于它们中的部分成员没有敏锐地捕捉到中国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大大增强、信息渠道大大拓宽所带来的重大变化,仍以旧模式处理各类食品安全事件,对消费者的权益维护不够、对消费者的知情权尊重不够,出了问题时有的态度傲慢,有的以“行规”、“无标准可依”等搪塞敷衍,这些做法难以获得消费者的认同,结果引发了品牌危机乃至行业危机。 最引人瞩目的是,在今年连串的食品安全危机事件中,一大批久负盛名的外资品牌“跌下神坛”,并频遭舆论质疑,其高品质和对社会负责的整体品牌形象轰然坍蹋。“部分跨国企业之所以犯下如此错误,在于它们过去一直假定中国消费者眼界不够,对产品的要求相对较低,维权意识较弱,但在今年的一系列事件发生后,当他们发生事情已经全然不一样时,错误已经难以挽回了。”有专家如此分析部分外资品牌今年在中国市场的“失陷”。 对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监管者来说,他们的不成熟体现在食品法规体系建设滞后和行业标准落后乃至缺失这两点上。市场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落后的监管体系,既不利于保护中国消费者的权益,也不利于中国企业的成长。在低标准的监管之下过惯舒服日子的中国企业,一旦走出国门,碰上由一系列严苛标准构筑的非贸易壁垒,很难期望他们能够胜利地攻城拔寨。 中国食品业生态的巨变,除了得益于消费者的理性、成熟之外,媒体舆论监督功不可没。但也存在问题:先是今年4月份根据英国一家不入流的小报的报道狂炒“高露洁牙膏可能致癌”,搞得人心惶惶,结果证明这一报道只是断章取义。报道被更正了,但相关企业在销售上遭遇了“滑铁卢”。本月曝出的“甲醇风波”也由媒体炒作引发,目前虽未有定论,但媒体最早使用的激烈言辞显然是太过了。媒体浮躁一下不打紧,国产啤酒在日、韩却遭回收检测之波折。面对这两起媒体炒作引发的风波,新闻界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反思:对人命关天且专业性强的食品、药品等领域的报道,不认真求证,一味追求轰动效应,这是媒体不成熟、新闻专业精神不够的表现,这样做损人不利己。媒体需要基于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自我约束,一个不能自我约束的媒体,很有可能沦为一种无助于公众知情权的摆设,无助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