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城市规划:创造良性循环城市体系的开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 05:28 第一财经日报 | |||||||||
张红力 7月7日至9日,百多位来自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及欧洲各国的城市学家、科学家、城市规划者、建筑师和城市管治的决策者齐聚上海“都市时代”论坛,共同探讨上海这个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都市之一的发展历程。
我有幸参与了这次探讨,并提出了我国核心城市规划中的几个问题。我认为,应该协调新兴产业与核心城市的发展,没有新兴产业增长源的地区不应盲目地将目标定位于发展成核心城市。新城区的开发成本远低于旧城改造,应得到鼓励。城市规划应该有合理的需求分析为前提,并重视资源的供给能力。在核心城市与卫星城市协调过程中,应打破地区行政割据的倾向。 核心城市发展中的人口与产业特征 发达国家的人口结构存在以下两个特点:一是80%以上人口在城市,二是80%以上的城市人口在中小城市。反观我国的人口结构,60%在农村,而城市人口中的大部分人口集中在核心城市,这一现象与发达国家恰恰相反。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户籍制度放松的情况下,人口涌入核心城市的现象难以扭转。这是因为:第一,城市作为一种产品,其有效供给在我国奇缺,尤其是功能、规模和环境较完善的城市更是稀缺。第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催化剂,工业化的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决定了生产的集约化和人口的集中度。我国尚处在全面开启重工业化的时代,城市化的稀缺会反过来拖工业化的后腿。因此,当第一、二产业的结构比例发生深刻变化时,各地区自然走向了一条“造城运动”的不归之路。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时代和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核心城市的产业功能与发达国家相比应该是有所区别的。我国尚处在重工业化时代,经济能级和服务对象与国际核心城市尚不可同日而语。但与此同时,我国正在逐步成为全球的加工厂,并朝着具备更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中心发展。 近十年来,我国地区产业相似系数偏高、工业产出效率较低的现象在逐步扭转,核心城市引领城市群落,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产业圈正在逐渐形成,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以京津唐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泛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以成都、重庆为主的长江中、上游地区的产业群体正在形成。这一现象说明了以市场、产业龙头为核心的产业集群逐步取代了以行政资源为手段的各自为政的产业分工模式。 超大城市产业集群是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导力量,当今世界已形成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北美五大湖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欧洲西北部城市带、英国伦敦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等六大城市产业带,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核心。其中前5个发达国家的超大城市群经济实力占本国经济实力的30%~40%,我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经济实力只有全国的18.5%,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没有新兴产业增长源不应盲目定位为核心城市 传统工业以工厂制度的形式运作,流水线、产品生产的垂直分工和劳动力的集约化程度高是其基本特征。同时,工业污染和资源消耗为城市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传统工业被逐渐迁移至城市的外围,随着城市级差地租的上升,以工人为主体的低收入者也迁至郊区,城市中心地区产业和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如果没有新兴产业的导入,中心城市将面临空洞化,发展难以为继。以目前的条件,我国核心城市难以成为全球的要素市场,但以制造业服务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却有着广阔的前景。在连接第二、三产业的过渡地带存在大量的城市产业发展空间。如果一个地区缺乏这些产业成长的基础,就不应该盲目将本地的发展目标定位为核心城市。 重视需求以新城开发促进旧城改造 有需求才会产生供给,在核心城市规划中必须高度重视需求,并且要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放在首位。在城市规划中,首先必须是社会经济的需求分析和规划,然后才是形态规划、各专业城建的规划。由于预测未来需求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因此,规划要留有余地、以小见大,而不要非常夸张地以做大为目标。 城市的负载受到自然资源和其他因素的限制,人口多、资源少、环境脆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所以其规划要朝集约型城市努力,城市资源供给能力分析必须在规划中高度体现,力求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和良性循环的城市体系,这是城市得以长期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我国核心城市的旧城区已不堪重负,基础设施的折旧和更新需花费大量成本,但其长期的人文和自然禀赋渊源仍有其优势,旧城改造既不能推倒重来,也不能满足于小修小补。因此,新城区开发显得尤为重要。其一,是动迁成本小,一般来讲,新区的开发成本是城市改造开发成本的一半;其二,新城的开发会反过来提升旧城的级差地租,使旧城改造有了价值空间;其三,城市产业发展布局要求城市提供相配套的新的城市环境,旧城区的城市功能和规模已无法满足;其四,降低城市的开发成本、控制土地价格是我国在国际上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以新城开发促进旧城改造的方式是我国城市发展的方向。 协调区域关系发挥城市群国际功能 核心城市的规划必须与周边城市相互协调,在交通组织体系、产业分工体系、资源合作体系等方面有清晰的统筹。在以核心城市为龙头的城市圈的形成过程中,那些距离核心城市较近的城市,需主动为大城市的产业配套服务、接受大城市的产业转移、与大城市错位竞争。而那些远离核心城市圈、又缺乏产业基础的地方,其“造城运动”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目前,以核心城市为龙头的城市产业群在我国已逐步形成。 除此之外,协调好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之间的分级推进。在城市规划和区域协调发展中,可以按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三个级次分级推进。第一个级次是以少数几个领先城市为龙头、区域内各中心城市一体化整合、直接承接国际化、全球化影响的大城市群;第二个级次是在城市群内形成由若干中心城市为辐射源的城市圈,对城市群起支撑作用,并分散城市群内部的压力,减缓城市病的过分积聚;第三个级次是由众多中小城市构成的城市带,这些中小城市以特色化的产业中心镇为支撑,形成特色化的城市风格。 最后,通过城市规划和产业协调,使城市群的国际功能、城市圈的中心辐射带动功能,以及城市带的产业化支柱效应互相带动,共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作者为德意志银行环球银行亚太区总裁、全国政协委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