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势已经出现拐点 中国经济会突然失速吗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0日 13:38 《财经时报》 | |||||||||
今后12个月的风险确实比GDP增长9.5%时更大一些;目前笔者看不到对现行政策进行大幅调整的必要 □陶冬 通胀兮,通缩兮?中国经济走势的拐点已现,对下一步方向经济学家们众说纷纭,京
其实,狭义CPI的走势,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意义并不大。中国CPI中的各项指标及其权重,本身便不明不白,问题多多。房地产在CPI中比重偏低,而且以租金为主,所以即使整个中国房地产市场跌个四脚朝天,在统计局的CPI指数上也未必激起多少惊澜。 再举一例,医疗费用上涨十分剧烈,不过统计局CPI的医药部分竟几年如一日地下降着。中国的CPI是怎么回事,只有天晓得。 如果将视角放在企业的利润和产业的竞争上谈通胀或通缩,可能更有意义。 2003年开始的投资热潮,将产能过剩由轻工业、电子业带进重化工业。中国的钢铁产能预计从2003年的2.2亿吨跳增到2006年的3.7亿吨,由世界第一大钢铁进口国变成第一大出口国。这个过程无可避免地带来全球范围内钢铁业的重新洗牌,拉动钢价下滑,利润率随之暴跌,估计一批钢厂会因此倒闭。 简而言之,钢铁业面临着通缩,受影响的同时包括低端和高端钢铁产品。重化工业化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经之路,不过,一窝蜂式的过度投资带来的可能是产业的通缩和银行的不良资产。 经济走势 拐点已现 但是,这里的通缩是行业性的、局部性的。石油价格仍然在涨,民工工资仍然在涨。电力供应依然短缺,铁路运能依然短缺。在某种意义上,通缩和通胀并存,背后反映的是资源分配的失衡、价格信号的扭曲、议价能力的差异和财富的再分配。 经济到底处于通胀还是通缩,最终落实在对宏观环境和增长走势的判断上。 但是这些未必反映在月度统计数字中。去年5月开始的宏观调控制造了一个基数效应,投资、工业生产和信贷的同比增长在今后几个月均会出现反弹,然而,经济增长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了。 放缓后的经济究竟会软着陆,还是硬着陆?笔者认为软着陆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纵观今天经济形势,出口和消费走向不错,投资增长已出现明显回调。宏观调控的两大重点中,工业投资的调整已基本到位,房地产调整则仍在进行中。 个别产业 通缩严重 从各项领先指数看,全球经济在去年上半年见顶后缓慢下滑,估计今后12个月这个基调不会变。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为4.2%,低于去年的4.9%,但远高于过去20年的平均增长水平。 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美国,经济的周期性调整相当顺利。无论是从通货膨胀还是从长期国债利率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都没有理由出人意料地进一步大幅加息,因此美国房地产近期急跌的风险并不大。日本经济明年甚至可能出现反弹。 中国自身的消费是不少人担心的。理性地讲,全国消费增长并不弱,只是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的动力不足,同时也看不到2002年旅游热和2003年汽车热这样的热点。 中国的城市就业状况和收入增加并未出现明显的恶化。今天的问题与其说是购买力弱化,不如说是消费热点消失。如果这个判断是正确的话,个人消费增长应该不会随投资增长下滑而出现大幅度下滑。 有趣的是,汽车销量近月开始回升。更重要的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和民工收入提高,拉动了农村的收入水平。农村消费可能是今后两年全国消费有无正面惊喜的关键。没有亚洲金融风暴、全球增长理想、个人消费稳定、农村收入提高,是今天的经济与上世纪90年代末时最大的区别。 尽管工业投资增长放缓还未能从统计数字上反映出来,但工业投资软着陆似乎大局已定。然而中央政府对各地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尚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政府与开发商之间的博弈仍处胶着状态。“观望”比“调整”更适合于形容今天的房地产市场。 消费增长 不忧大跌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房地产市场的动力并不相同,价格水平相差悬殊,因此不宜对房地产有无泡沫做一概性的判断。不过以上海为首的部分华东、华北城市楼房价与本地居民收入水平严重脱节也是不争的事实。 这个问题涉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各地的商务、生产成本,相信中央政府不会轻易收兵。如果今天容忍了投机炒作,只会对明天经济造成更大的危害。 在笔者看来,去年5月开始的宏观调控,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信贷增长被压了下来,银行改革在全面展开,重化工业化进程中的过度投资已得到纠正,剩下的只有房地产问题。房地产新政既要趁热打铁,也要注意防止楼价急跌,给经济带来不必要的重大风险。 任何着陆都比高空飞行更有风险。当投资出现拐点、经济增长开始放缓时,对增长失速和通缩再现抱有忧虑是正常的。今后12个月的风险也确实比GDP增长9.5%时更大一些。但是控制过度投资、将经济拉回可持续增长轨道正是宏观调控的初衷,是进入下一轮上升周期的铺垫和前提。目前笔者看不到对现行政策进行大幅调整的必要。 “飞机很快就要降落了,请系好安全带。” (作者为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董事总经理、亚太区首席经济分析师,文章为个人观点。)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