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伦敦遭遇恐怖袭击经济影响 > 正文
 

恐怖!难以驱散的硝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9日 10:10 《财经时报》

  恐怖主义的“基地”,是整个世界,他们可能继续出现在任何一个角落,以恐防恐,只会是防不胜防

  □ 本报记者 丁汀

  7月7日,苏格兰鹰谷。

  笑容凝固在托尼·布莱尔的脸上,英国首相在发表声明时,嘴角微微有些抽动。他的“坚强盟友”和“后盾”、美国总统布什站在他的身后右手,目光呆滞,像个符号。

  “很明显,在伦敦发生了一系列恐怖主义袭击,而且出现了伤亡,”布莱尔说,“有些民众遇难,还有人伤势严重。我们关心受害者及其家属,并为他们祷告。”

  在他的身后左手边,法国总统希拉克扭动了一下身子。前一天还以申奥“失败者”的身份接受同情的这位高个老者,现在则把同情的目光投向了面前的布莱尔——这位申奥“胜利者”代表的身上。

  全世界最有政治智慧的头脑此刻几乎都集中在这个大厅里。过去数年(尤其在2001年9月11日之后)中,恐怖袭击这个词汇,在这些首脑们公开或私下的聚会上,曾经无数次被提及。但此时,他们也不免错愕与茫然。

  “与会的每个国家都有遭受恐怖主义袭击的经历。”布莱尔接着说:“而所有的领导人都决心打败恐怖主义。”

  凌乱的消息纷至沓来,聪明的国之首脑们,或许一时也难以理清思路。布莱尔所能做的只有两个程序:以最大程度的镇静来表达愤怒和决心,然后乘坐他的直升机赶回伦敦。

  恐怖袭击防不胜防

  在730万人口的伦敦,在150年历史的伦敦地铁,在早上8点一刻,人流最集中的时间。布莱尔做出的判断终于开始清晰:这是早有预谋的,“显然是被策划在八国峰会召开期间实施”。

  他随后的表态是,袭击突来,但“伦敦不会被击败”。

  自美国“9·11”事件后,尤其在作为“坚强盟友”参与伊拉克战争以后,英国对恐怖袭击的防御可谓密不透风。警告有过,虚惊有过,但当爆炸声真得响起时,恐慌依旧是难以避免。

  伤亡者当中,有多少人在前一天夜里参加了庆祝申奥成功的狂欢?无法统计,但可以确定,一些为狂欢举起的英国国旗,在不足24小时以后,也会为祈祷而举过头顶。

  事后各方的评论说,恐怖袭击与伦敦申办2012年奥运会没有关系,因为袭击者不可能预计到伦敦的成功。所以这只是一个巧合,尽管这个巧合充满悲愤。

  当恐怖袭击在伦敦发生时,这个城市的市长利维斯通为申奥还滞留在新加坡。就是这个人,在2004年3月西班牙“3·11”列车爆炸事件发生后曾说:如果伦敦能够避免恐怖袭击,那将是个奇迹——此前,英国警方曾经“成功阻止了一些突然事件的发生”。

  恐怖威胁随时存在,它早晚会来,利维斯通早就想到了。但发生在申奥成功后不足24小时,他自己却身在万里之外,这一点他或许万万没有想到。

  国家的首脑去了苏格兰,城市的首脑去了新加坡。更重要的是,这个城市的警察,很大一部分跟随首相去了苏格兰——去“控制”那里反对一体化的游行示威;还有一部分,似乎在筹划着如何维持申奥成功庆典的秩序。

  对于躲藏在那些角落里、随时准备打击这个城市的恐怖分子而言,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他们出手了,随之也得逞了。6枚炸弹被引爆,还有两枚,在爆炸前几分钟被发现了。

  这是百密而一疏?显然不是。拥有全球最强安全力量的美国,不也被“9·11”惊魂?从政府、警察到平头百姓都曾时刻警惕的伦敦也未例外,在7月7日这一天,他们几乎密不透风的防卫出现了破绽。

  “基地”在每个角落

  最终的伤亡人数可能还会上升,但在第一天里,已经确定52人丧生、700多人受伤。比起4年前的“9·11”和一年前的“3·11”,这个数字还不算大,这也是伦敦唯一可以庆幸的。

  但恐怖分子的目的达到了:在历史最悠久的“自由国家”首都响起的爆炸声,给人们心灵的震撼足以惊动整个“自由世界”。尤其在英国狂欢的时刻。而在数百公里之外的那个苏格兰小村落里,世界上几乎最重要的十几位国家首脑,都近距离地亲历了这一突袭。

  点火者乐观其成。所以很快,一个自称“欧洲圣战组织之基地秘密组织”即声称对此次袭击负责,在其简短的声明中,该组织强调:“我们已经多次警告过英国政府和人民。我们已经履行了我们的诺言,在英国发动了我们恩赐的军事袭击。在此之前,为确保袭击成功,圣战勇士进行了最大的努力,准备了很长时间。”

  这算是对布莱尔判断的一个回应。

  应对恐怖袭击,英国应当是全世界最有经验的国家。在过去20年中,欧洲发生的恐怖事件大都事出英国。其中多数由爱尔兰共和军或其他谋求北爱尔兰独立的极端组织所为。在北爱局势缓和之后,英国又追随美国,成为阿拉伯世界极端分子的仇敌。

  所以有分析说,在“9·11”之后,欧洲日益成为恐怖主义的“大本营”,而英国则是他们的“后院”。依据是,在阿富汗、伊拉克的战争之后,基地组织正在把它的“基地”迁移到欧洲。

  车臣之于俄罗斯,埃塔(“巴斯克祖国与自由”)、摩洛哥战斗旅之于西班牙,由民族、宗教矛盾引发的极端组织分布于世界各地,且目标明确。而美国、英国、以色列,几乎是“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敌人”。

  现在,自称引爆伦敦的这个组织又开始把矛头指向丹麦、意大利以及所有十字军政府,“如果他们不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出他们的军队,他们将以同样的方式受到惩罚。”

  在世界反恐形势的地图中,中国也不能划除在外:东突分子对中国安全的挑战,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从2001年美国的“9·11”开始,到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爆炸案(2002年10月),俄罗斯的莫斯科地铁爆炸案(2004年2月),别斯兰人质事件(2004年9月),西班牙马德里列车爆炸案(2004年3月),澳大利亚驻印尼使馆爆炸案(2004年9月)一直到几乎已经是“家常便饭”的伊拉克、以色列(巴勒斯坦)人质炸弹袭击——近几年得情况看,恐怖主义制造的悲剧早已经遍布世界。

  恐怖主义的“基地”,是整个世界,他们可能继续出现在任何一个角落。

  对于“游击”于整个世界,随时准备发动恐怖袭击的极端分子(组织)而言,这个地球实在太容易藏身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