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覆盖农村不是一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 03:48 第一财经日报 | |||||||||
国务院研究室农村经济研究司副司长叶兴庆: 公共财政覆盖农村不是一蹴而就过渡期要谨防农民负担反弹 本报记者 陈黛 发自北京
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介绍2005年前5个月全国财政收支状况时曾表示,在全国范围内,2005年享受免征农业税的农民将达到8亿人。 免征农业税后,乡镇一级的财政税收减少,而公共财政覆盖到农村仍需要一段过渡期。国务院研究室农村经济研究司副司长叶兴庆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这段时期内,国家应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以应对这一时期内的农村公共服务质量下降。但是,提高公共财政进入农村的广度和深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让“一事一议”制度以及摊派逐步淡化,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第一财经日报》:免征农业税后,由于基层财政税收的减少,农村的公共服务质量出现下降,公共物品的更新减慢,这些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应该怎么理解并如何解决? 叶兴庆:在免征农业税以前,农村的公共服务有多种投资渠道,如过去用摊派等方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目前,在国家公共财政逐渐向农村延伸覆盖的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公共服务质量下降等情况,这是个短暂的现象,也是个正常现象,要正确地看待这个问题的存在,要从方方面面对农村的现状进行全面理解,不能着急,更不能太理想化。如果寻求一个短暂的并有效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国家要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增加转移支付,国家对农村承担更大的责任。 《第一财经日报》:免征农业税后,转移支付在地方政府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逐步提高,这可能给地方政府带来什么影响? 叶兴庆:不能在短期内解决。免征农业税以后,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发达的地区,乡镇政府的财政收入,来自于转移支付的比重就会很高,这样,乡镇政府在决策方面就会更多地受上一级政府的左右和影响。这样就存在着一种可能情况:上级政府指示乡镇要做的事情,并不一定是农村最需要的事情,造成了财力上的浪费。目前的情况是,中央和省级的转移支付所占的比重比较大,而中央和省级政府毕竟和农村距离较远,每个地区的情况又不尽相同,所以,要防止这种现象发生。 《第一财经日报》:除了农业税,是否还存在着其他给农民带来负担的因素?“一事一议”制度是否合理,应该如何防范农民的“负担反弹”? 叶兴庆:负担反弹,这其实也是中央担心的一个问题。现在在农村推出的税收改革,最终目标是取消所有专门面向农民的税收项目。可是,在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乡统筹和改革村提留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等村办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资金,还是需要筹集,这样就强调了“一事一议”制度,即设定上限为人均一年的筹资额不超过15元钱。现在农村存在着摊派过重的现象,比如有的地方搞乡村道路建设,向农民集资,一个人集资二三百元钱,这对农民来说,是个很重的负担。“一事一议”这种机制尽管是老体制的延续,但是在地方政府需要追求政绩的同时,中央从上限来做到控制,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眼前这个阶段一个比较合理的措施。 《第一财经日报》:中央财政延伸到农村的过程需要多长时间?目前的进展如何? 叶兴庆:这两三年来,进展已经很快。很多原来要农民自己解决的事情,现在逐步由财政来承担。比如农村的“六小工程”,今年在国债投资中(包括一部分新增的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给“六小工程”的投资有160多亿元。所以,这些以前中央财政不管的事,在这几年中,中央财政、省级财政都拿出一部分资金来解决,并且这个比例在逐渐增加,目的就是慢慢地把农民自己投入的部分替换出来。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以后,公共财政进入农村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一事一议”制度以及摊派会逐步淡化,并退出历史舞台。但这个过程所需的时间比较长,也不能着急。插图/苏益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