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一定要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吗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5日 10:55 金时网·金融时报

  编者按 随着交通银行在香港的挂牌,建设银行与美国银行(也称“美洲银行”)、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达成战略投资与合作的最终协议,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步伐骤然加快,已然进入倒计时阶段。

  当记者在对相关问题进行采访的时候,有一些疑问不时地出现,有的是银行人士提出的,有的是普通百姓的疑问,也有的是我们记者的追问。而且我们发现,很多人对这些问题
表面明白,深入下去就茫然了;也有笼统说得清楚,再追问一下就糊涂了的。如上市不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行吗?非到境外资本市场上市不可吗?什么时间上市好?如果在国内证券市场上市怎样保护公众投资者的权益?等等。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五问”一组报道的推出,意在与读者一起交流探讨,以求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有更加清楚的思考和认识,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些有益的探讨,更加坚定我们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信心。

  按照我国金融监管部门的现行要求及政策指引,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必须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又是一项十分复杂和牵涉面极广的工作。别的不说,为了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国有商业银行就要做出一定的利益牺牲,也就是要让外国人持有自己银行一定比例的股权。有人说了,为什么要把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权让一部分给外国机构,难道有国内企业的加盟就不能起到同样的效果,达到改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了吗?

  对此,参与了建行与境外投资者谈判整个过程的建行行长助理范一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他认为,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这就是要把一部分股权给外国人持有,但是也有很多收益。总体来看,这是一个公平的交易,从建设银行引进战投的过程看,从谈判初始,就充分引入了竞争机制,经过“货比三家”,谈判过程中更是充满了“讨价还价”,有好几次都是从破裂的边缘又拉回来的。最终的结果真正体现了“双赢”,对双方都是公平的。

  为什么我们要走这步棋呢?范一飞从四个方面解答了记者的疑问。第一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对公司治理结构有好处。他很坦率地说,建行从成立股份公司之后,在公司治理方面有明显改善。但不可否认,在公司治理方面,还缺乏国际先进银行的理念和经验。在我国,股份制还是新生事物,不像西方那样有比较长的发展历史。所以,如何构建现代化的商业银行,对参与这一过程的所有各方来说,都需要学习,需要不断积累经验。而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特别是引进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管理经验丰富、经营业绩良好的国际一流金融集团,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获得进步。因此,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要实现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就有必要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

  第二点,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能够进一步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约束机制。范一飞说得直白:对国内企业来说,的确有些事情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有些带有共性的问题,大家也许都习以为常了。但作为一个外来者,他们就更容易看清楚。境外战略投资者能够促使我们加强管理,加快改进不足之处。建行的许多机构和网点,是在过去的历史条件下购置的,当时并不要求有完备的产权手续。但是,你要股改,首先产权就必须明晰,就要求必须完全按法律制度办事,必须有明确的产权,并且经过中介机构的确认。特别是在详尽严格的尽职调查面前,有任何问题都会暴露出来,迫使你赶快完善手续,改进管理,此外别无选择。这样对我们工作的标准提高了很多,对管理要求也提高了很多。当然,这正好促使我们朝国际水准的商业银行方向去努力。

  第三点,是产品和技术方面的要求。应该说这方面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发达,很多金融服务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一方面是长期受金融管制,银行创新的动力不足,银行经营的同质化倾向严重;另一方面是商业银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有限。存贷款以外的金融产品不多,有些领域甚至是空白。因此,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在这方面能够对我们提供有效的帮助。

  当然,第四点就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显然也为IPO的成功增加了一个重要的砝码。由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加盟,直接提升了资本市场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乃至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上市银行的投资价值。

  范一飞介绍说,在谈判过程中,建设银行坚持的最核心的一点或者说惟一的标准,是国家利益和建行利益的最大化。他认为,建行将会从境外战略投资者那里学到很多东西。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对建行来说无疑是得大于失。

  中行行长李礼辉对此也明确表示,希望引入一种是真正的战略合作伙伴,能给银行带来管理技术和管理体系。换句话说,是和中行有互补优势的战略投资者,能在管理、产品方面对中行未来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尽管中行已经改制成了股份制商业银行,但在市场营销、人员的理念、行为习惯等方面仍然有很多差距,特别希望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引进先进的理念、制度、技术和人才,使中行从一个大型国有企业真正转变成为一个符合上市标准的上市公司。

  从建行和中行高层人士的分析中,结论已经很清楚了: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力度急需加大。由此引进战略投资者将产生一种倒逼机制,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加速实现转变,改变单一的股权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此基础上实现公开上市,提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境内外市场的形象。

  应该说,国有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尽管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但前面已经有了实践者。从1996年亚洲开发银行入股光大银行,首开中资银行吸收国际资本、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之先河,到2001年12月底,汇丰银行、香港上海商业银行分别参股上海银行8%和3%,世界银行旗下的国际金融公司将股份由5%增持至7%;2003年1月初,花旗集团宣布投资近6亿元人民币,首期取得上海浦东发展银行5%的股份,并有进一步增持股份的权利;紧接着,国际金融公司、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香港恒生银行等纷纷进入。2004年8月,从汇丰银行投资144.61亿元入股交通银行,占交通银行19.9%的股权开始,以后新桥投资、荷兰国际集团、澳洲联邦银行等都以第一大股东的面貌出现,占股比例提高。而不久前建行与美国银行签署战略投资与合作最终协议,美国银行首期投资25亿美元购买汇金公司持有建行股份,最终持有股权可达到19.9%,创下了迄今为止外国公司对中国公司最大单笔投资的新记录。

  据中国银监会统计,目前国内已有10家中资银行先后得到花旗、汇丰等多家外资金融机构的战略入股,另外还有一些正在商谈之中。到去年底,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外资总额达到31.86亿美元。事实表明,交通银行、上海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等中资银行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其董事会运作、风险管理、市场拓展、业务经营等方面已发生了积极变化。

  对此,我国金融监管部门给予了高度评价。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认为,引进外资的股份,不完全是为了资本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带来一个很好的合作效益和合力效益,这个合力的效益就是能够更好地推动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更好地提升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数境外战略投资者也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投资回报,而是希望自己的优势和中国商业银行现有的优势结合起来,给双方带来更多的盈利机会。希望双方以及上市后的小股东都能够分享合作带来的1+1大于2的效用。

  对于这样能够实现中外金融界双赢的前景,人们是充满信心的。当然,在种种乐观合作的预期中,如何实现双方长期合作、共同发展,还将是继续考验中外金融机构的新课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商业银行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