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中国企业“海外之路”不会平坦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5日 10:54 东方网-文汇报

  文 汪晓波

  中国企业会步日本后尘吗?这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最近提出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在当前背景下,同样为我们所关注。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经济热
点话题。这可从著名的《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等报章可以看出,这些惜版如金的媒体,不惜大篇幅报道和评论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并购动向。

  《华尔街日报》提出了问题,却没有做出回答。在他们看来,最近的两项交易——海尔集团对美泰克公司以及中海油对优尼科的竞购——只是中国并购大潮的开始。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日本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并购潮。

  1985年,西方五国达成纽约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大幅度升值,日本企业的国际投资能力空前增强,以此为契机,日本对外进行了大规模的跨国兼并活动,诸多日本企业并购美国企业的过程犹为引人注目。日本公司大量收购美国公司,引起了许多美国人的恐慌。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当年的恐慌是多余的。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6月27日在《纽约时报》撰文,不无嘲讽地说,当年的日本人乱花钱,往往追求名气较大的投资项目,致使美国卖家得到大把大把的钱,但买家始终收益甚微。“结果,这些投资事实上捐给了美国”。

  如今,中国企业来到了美国。在轰动一时的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部门之后不久,中国一家在市场中打拼长大的企业海尔集团和具有国资背景的中海油相继提出收购要约。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道路不平坦,还很遥远。

  综合起来看,影响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不外是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以及文化因素,当然,中国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撇开政治因素,单单是经济因素,人们对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也不敢随意乐观。

  总体而言,中国企业的跨国运作能力是有限的,经验也是缺乏的。况且,在海外生产,还有远远高出在国内的生产成本,比如:人力成本。生产成本的增加,使得中国企业原有的优势会相应地减少。

  从文化因素来看,日本企业历史上就曾吃过亏。日本作为汉文化圈中的一个国家,是东方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典型,这与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有很大不同。这种文化的差异是无形的,但它也使并购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未曾预料到的问题,增加了企业的磨合成本,甚至导致了并购的失败。今天,当中国企业进军美国时,东西文化的碰撞势必会再次发生。比如:中国企业重视集体主义,而西方文化却是尊重个人主义的,这样的文化差异会渗透在许多的细节当中,影响着中国企业的拓展之路。

  那么,中国企业会步日本后尘吗?

  这里或许有两层意思。一是中国企业是否会像当年日本企业一样,潮水一般涌向美国,形成强势的并购浪潮;二是中国企业对美国经济的介入,并没有伤害到美国企业,相反,一些奄奄一息的美国同行在并购重组过程中得到摆脱和拯救。

  从中国企业目前的经验和国际化程度来看,大规模的并购浪潮不可能指日可待。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中国不会玩零和游戏。克鲁格曼也认为,中国掌握了大量的美元储备,但没有倾销美元,而是用来购买美国企业。

  正如许多观察家指出的,无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未来究竟怎样,还是要让经济还原为经济。未来的事实终将证明,美国的担忧与抵制将会显得多么不明智。就像英国《金融时报》评论员容凯尔所说,如果美国想要变得更安全,它应当向中国投资敞开大门,而不是关上大门。中国对美国经济介入的规模越大,美国经济的成功对其意义就越重大,它避免双边摩擦的动机也就更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