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处理好效率公平关系 社会管理学角度看和谐社会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5日 09:31 观察与思考

  -韩锴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并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五大执政能力之一。这充分说明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那么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呢?十
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既要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又要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使全体人民各得其所。从社会管理学的角度看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执政的共产党在社会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务必处理好效率与公平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必然妥善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社会管理运行论的原则要求

  公平和效率关系的把握和处理是人类社会管理的永久性话题。任何社会管理欲求运行有序都务必使效率和公平这对矛盾得以有效协调。这就是构建自动系统和控制系统相结合的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使社会发展既有动力机制着实加以推进,又有平衡机制促使协调稳定。任何称得上和谐社会的社会,从社会管理运行的观点看都必须起码应有自动和调控两个子系统。这两个子系统也可以称为动力系统和平衡系统,或效率系统和公平系统。自动系统或叫动力系统、效率系统,是社会系统运行的动因,它促进和保证社会的滚滚向前。调控系统或称平衡系统、公平系统,是社会系统运行的避振器和调节器,它谋求和保障社会运行的正常性和秩序性。没有自动系统,社会就不能运动变化,发展前进;没有调控系统,社会的运动变化就得不到必要的制约和调节,就会越轨激变,并最终使社会趋向倒退。从社会管理理论看构建和谐社会关键的是要既注重动力系统的构建,着力于激发社会活力,同时也要致力于控制系统的健全,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一言以蔽之即注重效率和公平的统一。

  综观古今中外社会管理过程中的治国实践,管理社会、治国理政不外乎出现三种典型情况:一是国家稳定发展;二是国家停滞不前;三是国家动乱不已。以上三种典型情况,第一种典型情况可以说在社会机制运行中处理好了动力和平衡、自动和控制、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属典型的和谐社会。第二种典型是动力不足,效率低下,公平无力维持,正义难以体现,自动体系和控制系统均发生故障所形成的结果。第三种情况是动力机制失去效率,平衡机制失去功能,效率和公平体制均遭受破坏,平衡和控制系统出了严重故障的必然后果。后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或者是动力系统出了问题,或者是平衡系统遭到破坏,或者是动力和平衡、效率和公平、自动和控制同时发生故障的结果。所以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注重效率,努力建立自动系统,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解决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同时也要致力于消除两极分化,重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建立社会控制系统,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正确处理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社会调控机制。一句话即重视自动和控制的结合,把握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处理好动力和平衡的矛盾。

  构建和谐社会必然妥善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社会管理实践论的客观要求

  从人类社会管理的实践方面看,效率与公平、动力和平衡、自动和调控是任何治国理政的统治阶级都必须把握的矛盾关系。一个社会没有效率,缺乏动力,自我发展的力量源泉枯萎,那么该社会必将走向没落。同时一个社会失去公平,不讲正义,不重视平衡,对社会发展失去控制,那么该社会也必将引起动乱,进而导致社会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最终致使社会停止不前。

  中国封建社会盛衰存亡的循环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没有处理好动力和平衡、效率与公平关系的结果。一个封建皇朝的初期往往重公平和效率的结合,致使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其中期则往往出现土地兼并,赋税不均、贫富悬殊,进而严重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后出现动乱。然后,在农民起义的声浪中旧王朝灭亡。继而,相对注重公平的新王朝建立,在相对较为公平的体制下引导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再度繁荣。

  资本主义社会也有一个从仅仅注重效率逐渐转向公平和效率兼顾的发展过程。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阶段,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资产阶级拼命获取绝对剩余价值,无视公平,剥削横行,以致社会呈两极分化态势,即一方面是富人的天堂,一方面是穷人的地狱,并被西方研究公平问题的学者描述成“富人养宠物的钱比穷人养活后代的钱花得更多”。最终引发工人运动此起彼伏,并从自在阶级发展成自为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者慢慢从只重效率,不重公平的惨痛教训中醒悟过来,在注重效率的同时,逐渐地改善生产关系,通过国家调控,让人民群众也分享一部分经济发展的成果。这正是资本主义死而不僵、腐而不朽的关键所在,也是二战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处于相对低潮的根本原因。

  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看,社会主义国家有一个从过于注重公平而忽视效率向注重公平和效率兼顾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初期,吸取资本主义只重效率不重公平的教训,将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公平问题上,在社会管理中相对注重公平,而且这种公平偏重于结果,而忽视了创造。所以在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遭受效率低下的困惑。为此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地实行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调动亿万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激发社会活力,增强社会动力。

  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000美元至3000美元时,该国家就既面临“黄金发展期”,又面临“矛盾凸显期”。这个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处理效率和公平这对矛盾的困难时期。这个时期从社会管理的角度看效率问题必须继续关注,但公平问题也已凸显出来,却大有非解决不可之势。这时如果不加强社会控制,着力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种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则有可能前功尽弃。因此,当前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熟练驾驭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必然选择和英明举措。

  构建和谐社会必然妥善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社会管理本质论的内在要求

  社会管理的本质自然是增进所辖社会范围内所有民众的福利。而欲增进所辖范围内所有民众的福利,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就务必首先求得效率,没有效率的社会,其成员的福利就无从增长。但欲增进所有成员的福利,没有公平也不行。这已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所证明,也被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所揭示。所以兼顾效率与公平,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的本质要求。

  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实际上就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管理的本质的阐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权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表述是社会主义社会管理务必注重效率与公平兼顾的经典表述。这一表述前两句讲的是效率问题,社会主义必然注重效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做大蛋糕。否则社会主义只能是贫穷的社会主义,这样的社会主义或迟或早会被历史淘汰,被人民抛弃。这一表述的中间两句讲的是公平问题,社会主义从发展趋势看,一定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否则难与社会主义的神圣称号相符。而且社会主义建设如果只重效率,不重公平,最终必然导致社会动荡,严重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摧毁原有的效率体系。这一表述的前四句还告诉我们,在改革中,我们要采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对策,或者说采取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以激活社会发展的动力,再次分配注重公平,以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这一表述的最后一句“共同富裕”是效率与公平的结合体。富裕是效率和活力的表现,没有效率难有富裕,蛋糕不做大谁也分不多。共同是公平的表现,没有共同富裕那有公平可言。而且没有公平,普遍群众的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那么这种社会管理方法在理论上是与共产党的宗旨背道而弛的,在实践上也是难以持续的。因此,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构建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成果的和谐社会,既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的本质体现。

  1994年初,作为第三代中央领导核心的江总书记就指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思想。这一思想是指导我党在社会管理过程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方针。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说到底就是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没有改革,我们就难以寻找到正确有效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没有发展,最终难以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都无从进行。改革是为了寻找高效率的发展之路,稳定以社会的公平公正为前提,发展是硬道理。改革和发展是为了解决效率问题,稳定主要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问题。所以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从深层次上考虑就是一个在社会管理过程中注意效率和公平关系的处理和把握问题。

  在中国经济刚刚跨入1000美元这一门坎的时候,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在社会管理和建设中,既重活力的释放,又注重公平正义的维护和现实。这为我们党把握的处理效率和公平问题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也表明我党在认识管理社会的本质方面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处理好效率和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心所在。为此每个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务必在具体的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中时刻绷紧这根弦,在领导社会建设和加强社会管理工作中时刻想着效率和公平这对矛盾处理和把握得怎么样。全党都要在管理社会的实践中把握和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并进而提高自己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和谐社会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