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审计风暴后的忧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 10:41 人民网 | |||||||||
李金华从1999年到2005年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四次审计报告,每一次审计报告都可用“问题严重、触目惊心”来概括,因而人们对他的审计报告都用“审计风暴”来概括,“审计风暴”这四个字用得形象、精确和到位,中国共产党人的确敢于公开自身存在的问题,政府部门的信息更加公开、透明了,社会的舆论 报道的确是更加自由、有力了,然而细细想想“审计风暴”这四个字之背后还潜藏着
第一个忧虑是:为什么“审计风暴”刮到那里,那里的问题就是一大堆呢?而且问题不仅仅在它的量,还反映在它的质上。譬如2005审计的“四大问题”实在是严重得很哪:预算执行问题突出:违规金额90亿;违规收费问题突出:高校乱收费上涨1/3医院多收上千万;四大资产公司存在违规—:涉及金额700亿;10户中央企业:决策失误损失逾百亿……哪一个都是动辄几十亿、几百亿,问题都不小。的确,我们的社会在发展的同时社会存在的问题不是“一点点”,当务之急的确应该是在下大力气治理问题才是。 第二个忧虑是:其实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领域存在问题并不是很可怕的,可怕的是“问题麻痹症”,需知在这些地方、部门、领域的“一应机构”都是非常俱全的,然而却是患上了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问题麻痹症”,非得要中央审计部门“审上门”来,问题才能“反映”得出来,为什么不能防微杜渐,从问题开始、发展之际就将它“扼杀”于襁褓之中呢?难道非要等问题发展到大了以后这些“一应机构”才去积极地配合审计署的审计吗?审计署只有一个,若都得依靠审计署进行审计,那么还忙得过来吗?所以,不应该忽视这个“问题麻痹症”的存在,更不应该认为凡是提出“问题麻痹症”的就是对成绩的抹煞。 第三个忧虑是:“这次审计出来的问题与前几次审计报告相比有些是重复的,可以说是屡审屡犯。”什么原因产生“屡审屡犯”的问题呢?我想,根本的一点是对审计审出的问题执法力度不够,审计署的权力有限,因而有的部门就“牛皮轰轰”,就根本不把审计署的审计当作回事,国家体育总局动用中国奥委会资金而言,一年过去了,就是处理意见出不来,这个问题就那么复杂?若是对这种拖而不予处理的现象不予重视,那么一定会产生以下三种后果:一是一些部门的“问题麻痹症”会因此而加剧、加深;二是对社会来说会产生“审计疲劳症”;三是使人们对部分政府部门的效率产生怀疑。 第四个忧虑是:审计报告是李金华向人大常委会作的,人大常委会对每次李金华的审计报告,它的反应往往总是停留在以下二点:一是“震惊”,二是“追问”……,建议我们的人大常委会按相关法律在责任追究方面增加力度,在面对审计署的触目惊心的审计报告,“反应”更铁腕一点、更强硬一点。 最后还得强调一点,本文的“四次‘审计风暴’的四点忧虑”一点都不想对前三次所刮的“审计风暴”的成绩进行贬低或抹杀,恰恰相反,中国的当今社会发展现状的确还离不了审计署的审计,的确还离不了这个“审计风暴”,而是希望这个“审计风暴”刮得更猛烈一点,希望将“审计风暴”所内涵的“审计精神”渗透到各部门、各领域的日常工作中去,让审计报告不再那样“问题严重、触目惊心”!(邵道生)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