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配额 挑灯看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3日 19:04 经济观察报 | |||||||||
周其仁 作者: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邮箱:zhouqiren2005@yahoo.com.cn 本来要继续写农地直接入市的,那是一个重要题材,值得多加阐释。不过因为读到了一个好故事,事关纺织品配额,忙不迭地要拿来与读者分享。
故事来自香港服装名牌店“佐丹奴”创办人黎智英的回忆。话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纺织服装工业欣欣向荣,在世界市场崭露头角。香港产品大部分靠出口,所以任何一家做纺织服装的公司,只要技术和管理上了路,最主要的限制就是出口配额。配额不足,工厂就不能充分开工,更谈不上扩大规模。 当时黎先生的主业是毛衫生产,还不是品牌店。出口配额不足,毛衫生产难以扩展。香港厂商可以从市场上买配额,可是大家竞买,配额之价不菲,成本压力可想而知。这个困扰纠缠着当时的香港服装业。从哪里突围呢? 谁也没有想到突破的机会是这样来的。那完全是一个意外:在一个完全不相干的场合,由一个完全不知配额为何物的人喊出来的一句话——这里不便透露那个非常养眼的故事细节,有心的读者不妨去读《创业》好了——反正一语惊醒梦中人:配额不足吗?那就“自己创造配额”好了。 下面这段话我认为可圈可点:“事情看似简单,我可从来没有这样想过。配额是政府控制和分配的,我们又不是政府,怎可以创造配额?”就是因为从来没有想到过,所以永远不可能发现还有一条“创造配额”的路。是的,企业不是政府,不可能设定、控制和分派配额。但也正因为不是政府,企业只要“想办法创造自己的配额”,就可能想到“创造出不用配额的毛衫不就等于创造了配额”! 到此为止,企业家与点子大王也许没有什么分别。企业家要多走一步,把想到的做出来。后来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黎智英终于开发出一款不用出口配额的兔毛粗丝织片。接着,改善、再改善,一种由兔毛、尼龙和粗丝混合而成的“神奇纱线(miracle yarn)”诞生了。最重要的是,这种纱线刚好符合免配额的要求,“自己的配额”到底被创造了出来。再后来,为了改善手感,miracle yarn再次演变为棉麻混合——当然还是合乎免配额要求——并领导了在美国市场上的棉麻毛衫新潮流。 几年前我研究管制问题,朦胧之中认为有相当一部分市场里的技术创新,是冲着政府管制而去的。就是说,突破管制是技术创新的一个强大动力。配额是政府管制贸易的一种手段,徒然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但是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总有商人试图经过创新再减少配额成本。黎智英的这条神奇纱线,难道不正是“为突破管制而创新”的一个绝好验证? 当然管制也可以因为创新而变本加厉。后来“佐丹奴”把棉麻毛衫的生产基地移到了开放来料加工的广东,出口量激增,曾经有过一个月出口180万件棉麻毛衫的傲人记录。美国政府看到这点,把原先免配额的神奇纱丝和棉麻毛衫列为配额——被技术创新突破的配额管制,卷土重来! 我们都知道配额(quota)是怎样一回事。本来市场竞争比品质、杀价格,价廉物美者胜。靠这样简明的准则,市场经济大幅提高了人类福利。但是竞争有胜必有败。市场上的败军之将可以卧薪尝胆,改技术、抓管理、压成本,以谋东山再起;也可以跪下来哭哭啼啼,要求政府援手保护。老天爷,政府靠什么增加企业的竞争力?还不就是强行给把败军之将杀下马来的市场胜者增加成本!关税是这样来的,配额也是这样来的。 为什么关税还不过瘾,非要再加配额?不知道专家怎样讲,我的理解,配额制有一种“优越性”,那就是在政府之间分享干预市场的收益。本来市场上敌不过人家的公司才要求政府给对手加配额的。可是配额一旦实行,对方政府也可以分得好处——所有公司从面向市场争品质争价格,转为面向政府争配额,各方竞争配额的出价,最终“落袋”于政府。至于配额收益是归政府库房,归主办机关,归官员私分,还是以上诸种模式的组合,那是由权力监督体制决定的,是问题的枝节。 配额的经济性质是政府联手给市场赢家增加成本。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是此种成本——当然不是生产成本而一定是交易费用——增加之后,市场中人如何行为?最直接的反应性行为,上文已经提及,是大家转过来争配额。配额是一种权利,大家稀罕,你争我夺,配额的市值不免上升。可观察的,就是企业为争夺配额而使出的种种手段。这些手段没有一样是免费的,加起来对企业而言就是配额成本。以纺织品为例,行家估计的配额费用要占总成本的15%-25%。 问题是,被强加了一个分量不轻的配额成本之后,企业还将怎样行为。第一个方向,千方百计压缩其他成本,否则听任配额成本侵蚀利润,总有一批公司要被淘汰出局。在生死的压力之下,“成本杀手”存活下来的机会高。从这点看,配额制有强化企业成本控制之效。第二个方向,配额成本还压迫企业不断提升产品品质。道理在于,增加一个固定的配额成本之后,高品质产品相对于低品质产品的“比价”下降了。既然高品质产品的相对代价下降,企业提高产品品质的动力就增加了。最后一个方向,就是黎智英的“创造配额”,也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发展免配额产品,完全规避配额成本。 我认为欧美纺织品企业及其贸易代表看轻了以下趋势:恰恰在世贸协定保留的配额过渡期之内,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配额压迫下大幅改善了成本管理,提升了产品品质,并前所未有地刺激了创新需求。不要忘记,中国纺织品工业以民营主打、市场化程度最高。配额负担固然把众多竞争者淘汰下场,但剩下来的却是一批更厉害的对手。今年前几个月中国纺织品出口“井喷”,原因可不仅仅因为消除了配额之后,中国企业可以进一步降价,从而激发市场需求。在过去了的那个配额时代,中国纺织服装业在技术、管理和品质提升方面,早就不是吴下阿蒙。 重新延长配额时代,会有别的什么逻辑结果吗?我想不会的。要是黎智英创造配额的招数在中国纺织服装业广泛流传,我们还有把握推断,等到配额延缓期结束的时候,中国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一定更上一层楼。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