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要怎样迎接自己的未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3日 18:17 经济观察报 | |||||||||
邵颖波 著名的国际咨询机构普华永道最近又发布了一则行业分析报告。这份报告指出,中国的媒体开支增长年均将达到25.2%(直至2009年),是全球最高速度。同时报告补充指出,中国将在2008年取代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媒体市场。这个结果当然不仅仅是发给有志于投资于这一领域里的商人们的,对于身处其中或者关心这一事业的所有人都能引起兴趣。只不过对
人们肯定非常乐意相信普华永道的预测会成为事实。因为它不仅意味着商人们有了更多的机会,也意味着普通大众可以享受更多信息、娱乐以及各种精神消费,对于在各种媒体里工作的人,也包括在网络中工作的从业人员来说,这个前景都非常美好,你的收入可能会因此增加,你对于社会的贡献也会随之扩大,总之你比以前可能更重要,说起你的职业你也应该感到更光荣。 但是,你要如何迎接这一光荣的未来呢?你是否意识到,跟随着整个商业一起繁荣起来的媒体业和以前会有诸多的不同呢? 一直以来商业咨询机构都把媒体行业看作是中国最后的一块后厚利行业。原因很简单,首先国家法律、政府法规都不允许外资或者民营资本直接设立新闻出版单位。其次,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现代商业的发展,对于信息领域的需要正在与日俱增,这个需要有多大,将来可以从真正形成的市场规模来看。即使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印证,人们也不难得出结论。 尽管属于未开放领域,但是中国的传媒业在规模和数量上也已经十分可观。只是要说到生产效率,说到赚钱的效率还是不能令满意。怎么办呢?于是大家都要走市场化的道路。 市场化的进程现在仍在继续,不管是哪一类,大家在发行、广告以及各种延伸性投资方面都尝试了很多市场化手段。 但是这样描述事实可能是有问题的,因为商业性投资以及它的种种天性其实很可能并非传统媒体机构单纯引进来的,它的主动性可能起到更大作用,简单地说,这个过程很可能应该认定为是投资商主动进攻的过程。 这样一来,我们这些编辑记者们就要面临一个问题,你是否心甘情愿地受到商人的控制?且不说这些外来投资原来是依靠你的智慧和生产赚钱的,单就新闻事业的新闻业基础来说,是不是也有一些最为基本的原则应该牢牢地守住呢? 当市场化手段刚刚被引进到传媒领域的时候,这些基本原则反到因为人们过度的敏感而被再三强调,比如采编业务与广告经营的绝对隔离以及新闻记者必须保守的公正、客观以及在商业竞争领域保持中立立场等原则,传统的新闻工作者大都保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虽以新闻职业为谋生的基本手段,但组织纪律与道德观念分外强烈,这也是他们追求荣耀的基本动力,否则他便不能产生骄傲的情怀。 但是这些令人沉醉的人生追求在有些人那里正在悄悄地退却,很多编辑部的常客是各大公司的公关人员,他们要么是对某些使公司产生不快的报道和采编人员进行面对面的博弈,要么是来表达他们的谢意。当然,他们是商人,他们的谢意都是用实实在在的好处来体现的。这也使得被进攻的一方感到非常得意,似乎自身的价值就由此体现出来了。我们看到,在某些编辑部里,外来的商业力量正在一步步地加大他们的控制力,以至于一些有良心的记者和编辑们已经十分困惑。因为他所面对的大部分采访对象都在这里建立了关系,这些关系导致了各种奇怪的新闻炒作以及对重要事实的种种集体漠视。 需求本身最终决定市场规模的大小,这个可以通过商业咨询机构以他们专业的方法计算出来。但是最终形成的市场是好是坏却不一定容易确定下来。而要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一个坏的市场最终可以使市场本身灭亡。 现在很多投资家关心中国传媒业这个大桶最终可以容纳多少水。不过能否发展出一个健康的传媒市场来可能比这个更重要。先前看到一个比喻,把著名的木桶理论延伸了一下,说虽然木桶上那块最短的板子可以决定盛水量的多少,但是桶底才能决定是不是有水可盛,这个比喻把老板比喻成整个公司的“桶底”,结论是如果“桶底”漏水,那所有的桶板都不会有任何作用。对于一个行业来说呢? 我们相信,尽管传媒事业本身可以衍生出一个巨大的传媒市场来,但是这个市场的“桶底”必须要由那些世所公认的基本原则来打造,新闻记者和编辑们必须永远保有警惕,所有对于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原则的侵犯都不能容忍,哪怕它是以蚂蚁筑巢的方式来进行。因为那是记者的生命之基,是传媒的立业之本,失去它,整个新闻业的大坝将会崩塌。在那以前,所谓亚洲最大的传媒市场就可能会被讥笑为最大畸型市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