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探寻下一步改革的驱动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3日 14:54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评论员 南岭

  “就像转动一个磨盘,启动时总是最费力的。”6月24日下午,笔者与河南省委党校副校长韩斌一起乘车赶往中改院时,这位地方学者这样评价河南发展的状况。一路上,他还向笔者讲起了“河南的干部很辛苦”,“中部的发展需要更多内源力量”等话题。地方的声音总是生动的。

  在为期两天的论坛活动中,笔者观察到,除了来自北京的官员和专家之外,更多的参会者是来自全国各个省市的官员以及党校、行政学院和地方社科院等机构的学者。

  可喜的是,笔者在这次冠盖云集的论坛上听到了一些来自地方的有力声音。对其中的两个人记忆尤其深刻。一个是来自安徽省政府研究室的吴克明主任,另一个是来自江苏的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

  吴有着各级地方政府的工作经历,对农业大省和农民大省安徽的情况非常熟悉。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在地方政府工作了30多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他已经在香港获得了博士学位,并且有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访学经历。

  这位在思考“如何把西方发达国家或者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有效的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的地方官员,在论坛后的一个小型报告会上深情地介绍了安徽的改革事件和人物。一个是凤阳的小岗村,一个是曾被称为“中国第一个体户”的“傻子瓜子年广久”,一个是最早发生在安徽的税费改革,还有一个是被中央领导称为“要像爱护大熊猫一样爱护”的奇瑞汽车。

  之所以举这些例子,吴是想说明自下而上的改革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相对于自上而下的改革来说,由农民领头的制度创新,有着深厚的社会根基,较少受到利益集团的左右,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成功的机会大,反复的可能小。

  笔者观察到,当这位不断为安徽鸣不平,为地方鸣不平的官员在发言时,来自北京的专家们听得都非常认真,会场前所未有地安静。

  另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人物是洪。这位年长的经济学家刚从苏南深入考察回来,言之有据。他带来的重要信息是苏南的地方政府已经开始了转型的过程。在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学家钱颖一等人就对中国改革的独特动力进行了理论探讨,其结论正是中国独特的分权结构,让基层地方政府有充分的动力,也逼迫地方政府主动来推进改革,领头办乡镇企业。这个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苏南。

  强势政府是否必然带来对市场的伤害呢?苏南的发展经历似乎否定了这个判断。在经济高速发展之后,这一地区的政府率先走出了一条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的道路。这个过程显然是自下而上的,也正是来自北京的专家们所呼吁和期待的。

  吴和洪强调的问题并不一样,安徽和苏南的情况也天差地别。但是,吴所期待的和洪所强调的,却都是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地方改革的重要价值和必要空间。

  在洪的论述中,苏南已经依靠经济的先行开始了政府的逐步转型。而对于吴来说,面对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三农问题,显然还需要更多地改革空间。其实,这就涉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改革的动力究竟应该更多来自于上还是发自于下?

  至少在与会的大多数北京专家们看来,自上而下是一个当然的选择。无疑,这或多或少是对过去十多年来的改革模式的一种路径依赖。有了这个选择,就有了相应的行为方式。让学者和媒体达成共识,广泛呼吁,最终推动中央决策就是这一选择的行动逻辑。

  吴从安徽的经验出发,认为自下而上的改革成功的概率要高得多,而洪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按照吴的自下而上的逻辑,需要的不是宏大的规划,而是更多的改革空间,尤其是给地方和农民更多的改革空间。让农民自己来完成制度创新,而不需要北京的专家们代劳。“真正推动思想解放的是农民和群众。”这是吴依据安徽改革经验,对改革动力的一个基本判断。

  事实上,无论是北京的专家们还是地方的官员,其思考的基本出发点都是现在的中央地方分税制结构。只不过后者更希望根据新形势对这一结构进行调整,以此作为新一轮改革的起点。而如果保持这一基本税制结构不变,那么得出改革必须自上而下的结论就顺理成章了。

  经济学家魏加宁就从当前宏观调控的“悖论”出发,得出了要允许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结论。在他看来,中央政府要从越来越频繁的宏观调控中解脱出来,关键还在于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在自上而下的改革模式中,似乎一直存在“用自己的刀削自己的把”的难题。如果改革被如此难题困扰时,我们要过小关应该还是没问题的。不过真实的困难是,我们现在要过的是“大关”,要通过的是历史的“三峡”,如果羁绊太多,甚至存在内在的冲突,那么改革的压力无疑将骤增。

  由此,转变改革思路,以增强地方自主性、拓展改革空间,而不单纯是依靠宏大规划的方向来推进改革,似乎更容易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或许,多听听来自地方的声音,就能化解诸多难题于无形。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